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泾县 > 印象泾县 > 自然地理

泾县地质、地貌

发布时间:2024-02-07 10:56 来源:泾县志 浏览:
字体大小:【

  一、地质
  泾县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内次级单元沿江拱断褶带和皖南陷褶断带的过渡地带,它们之间以江南深断裂为界。
  纵观泾县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具有多旋回发展的特征。扬子准地台活动性较大,内部结构也较复杂,地属次级构造单元的下扬子台坳的基底,为长江以北地区类型和皖南地区类型之间的“过渡式”。前震旦纪主要为地槽发育时期,经皖南运动二幕(800Ma)基底最终固结,结束了地槽发展历史,形成准地台,开始进入准地台发展时期,自震旦纪以来形成坳陷区,震旦纪至三叠纪接受稳定型地台的盖层沉积,但由于在其演变过程中,内部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岩相——建造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变化,震旦纪至志留纪都属次稳定——非稳定型建造类型,杂陆屑、硅质页岩、远陆源硅泥质碳酸盐较为典型,尤其是上奥陶世至下志留世形成了巨大的沉积厚度,反映出这一时期坳陷的活动性质较大。晚古生代仍表现为坳陷性质,但沉积中心已向北方向迁移。中世代叠纪以后,全部成陆,结束海洋环境的历史。经印支运动后,使准地台型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台褶带,结束准地台的发育历史,进入大陆边缘活动带地史发展的新时期。侏罗纪以来周王深断裂以南断块隆起,组成皖南山区,北侧下陷形成断陷盆地,接受了巨厚的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另外,沿江南深断裂发育有串珠状喜马拉雅早期断陷盆地。经历中新生代的演化,塑造了现代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
  (一)地层
  县境内地层为扬子地层区。地层发育主要有中元古界,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中元古界成为基底岩系,地表未见出露。上元古界仅于西部山区乌石一带出露震旦系上统,由陆棚相,盆地相沉积的白云岩、炭质页岩、泥岩、硅质页岩组成,含微古植物化石,厚度不详,变化于100~400米之间。
  下古生界出露面积最广,其中又以志留系居多,除寒武系、奥陶系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外,志留系广泛分布全县境内。主要由硅质页岩、炭质页岩、硅炭质泥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和砂页岩等组成,总厚度变化于1000~6500米之间。
  上古生界主要分布在县城周围和铜山、水东翟村、章渡等地带,呈孤岛状出露。缺失泥盆系中、下统,包括泥盆系上统、石炭系和二叠系。由细粒石英砂岩、砂页岩、泥灰岩、白云岩、灰岩、硅质岩和含煤碎屑岩等组成,厚度变化较大,于300~1600米之间。
  中生界包括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三叠系仅发育下统,出露地带和上古生界相同;侏罗系缺失,白垩系主要分布于北部的断陷盆地和沿江南深断裂呈串球状排列。主要由灰岩、凝灰质砂砾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组成,总厚度变化于500~7000米之间。
  新生界缺失下第三系,上第三系零星出露于潘村、茂林等地;第四系主要分布在青弋江水系的河谷地带。成因类型复杂,主要以冲积和冰川沉积为主,其次为洪积、残坡积等。主要由砂砾岩、砾石、砂砾石、细粉砂、中细砂、泥砾、粘土、砂质粘土、淤泥质粉砂、粉砂质淤泥等组成,厚度一般为100~150米。
  (二)岩浆岩
  县内岩浆岩广泛分布,以中生代印支期岩浆侵入活动最为频繁,有榔桥、茂林等二长花岗岩体,云岭、包合、汀溪等花岗闪长岩体;另外燕山期岩浆岩有九华山花岗岩体。侵入岩体以大型岩基、岩株为特征,展布大致与区域性褶皱构造轴延伸方向相一致,脉岩极为发育,一般长数百米至数公里,有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正长斑岩、辉绿岩、石英岩脉等,其中以花岗斑岩脉最为常见,与侵入岩有关的矿化有铁、铜、多金属及非金属硫、萤石等,分布于矽卡岩、角岩带或岩体裂隙中。
  (三)构造
  县境内褶皱构造颇为强烈。以江南深断裂为界,西部为七都(石台县)复背斜的北端,褶皱形态清楚,轴向北东,枢纽向北东倾伏,县内仅见背斜南东翼,由震旦系和下古生界组成,岩层倾角变化于30°~60°之间。江南深断裂以东部分为黄山复向斜的北部,其轴向北东,枢纽向北东倾没,县内仅见复向斜北西翼,主要由上志留系组成,次级褶皱较发育,褶曲类型都为对称或斜歪状,上古生界即位于次级向斜核部,岩层倾角一般均小于30°。上述褶皱构造在县城的北部,都因遭受周王深断裂破坏,被中新生界覆盖。
  断裂构造也十分突出,以北东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断层最为显著。北东向有深断裂,经县城西北斜贯泾县境内,向北经宣城延至江苏,向南经石台七都延至江西。东西向有周王深断裂,西起贵池城北,经青阳木镇、泾县田坊、宣城周王延至浙江境内。北北东向有汤口断裂,经榔桥、潘村穿过。上述断裂构造对岩浆活动和地壳演化等都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另外,与褶被构造伴生有纵向和横向两组断裂构造,但发育不普遍。
  现代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以升降运动为基本特征。按《省地震志》新构造运动分区资料,县内以周王深断裂为界,北部为升降运动交替区,县城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为强烈上升区,安徽绝大多数4.75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沉降区内或沉降区与上升区的交接地带。泾县历史上曾于1743年发生过5.5级左右的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1978年出版《中国地震危险区划图》表明,泾县为5.5~5.75级(地震烈度七度)地震危险区。
  二、地貌
  泾县以丘陵低山为主,中山和平原所占面积很少,境内东南部黄儿公山山为最高峰,海拔1174.8米,海拔最低20米左右,两者相差1154.8米左右。全县地貌具二起一伏的特征,东南部和西北部二处为隆起的丘陵山地区,其间镶嵌一条带状河谷平原,总的地面高程,由西南向东北逐级递减,具明显阶梯状特点。丘陵山地的走向与区域构造线吻合,大都北东走向。
  (一)平原
  1.河谷平原分布于青弋江两岸及其支流徽水、合溪、汀溪、漕溪和孤峰河的中、下游地区,一般宽1公里,泾县城和黄村一带平原宽阔可达5公里左右,地貌组合包括河漫滩和河流低阶地,组成物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亚砂土、亚粘土,从上向下,比降呈逐渐递减趋势,一般中游为1/40,而下游为1/50~1/100左右。河谷平原是丘陵、山地中的粮仓,现在水利条件已改善,尤其陈村水库和青弋江综合利用工程的兴建,大部分可引水自流灌溉,是粮食生产的基地。
  2.河流低阶地分布在琴溪以下,与南陵县毗连处,这里青弋江已出丘陵、山地,进入下游冲积平原,整个平原滩地很窄,以河流低阶地为主,宽6~8公里,比降1/200左右,海拔20~30米,比高1~2米,组成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在泾县境内所占面积很小。
  (二)岗地(台地)
  1.起伏的堆积低岗地分布于章家渡、茂林、凤村、包合、琴溪和昌桥等乡镇境内,海拔50~60米,比高20米左右,组成物下为网纹红土,上覆盖下蜀黄土,经流水切割,高岗地由岗、土旁、冲组合而成,三者之间比例,多般为4∶3∶3,岗顶坡度和缓,小于5°~8°,土旁坡12°左右,冲坡小于6°。目前冲壁为水田,土旁、岗为旱地,但岗、土旁利用尚不够充分,过去旱灾频繁,现青弋江总干渠,分干渠等的修建使用,大部旱情可解决。
  2.起伏的侵蚀剥蚀低岗地分布百元、黄村、北贡、云岭、昌桥等乡。它由红色砂岩、紫红色砂页岩、花岗闪长岩等组成,是处于长期缓慢上升情况下,经流水侵蚀剥蚀而形成,顶部平缓,仅4°~6°,斜度15°左右,海拔60~80米为主,高程由山前向盆底或河流方向递减,相对起伏20~30米,岗间常有冲沟发育,一般宽度50~60米,纵比降较大,可达1/50~1/100。这类岗地,仅分布小片马尾松林,大部为荒山、荒地,生产潜力很大。
  3.起伏的侵蚀剥蚀高岗地分布黄村、章渡和包合等乡的山前地带或盆地的内缘。它由白垩系红色岩系和上古生界沉积岩系组成,海拔80~100米为主,比高40~50米,经流水长期冲刷,岗地切割比较破碎,呈起伏状态,且频度较大,岗顶多般基岩裸露,岗间冲谷堆积物也很薄,往往由山前地带向河谷或盆地倾斜。这类岗地利用率也很差,宜合理利用,达到生态环境逐步向优化方向发展,消减目前多荒坡秃岭状况。
  (三)丘陵
  1.侵蚀剥蚀低丘陵分布丁桥、章渡、榔桥、浙溪、童疃、云岭等乡。海拔150米,比高小于100米,有的呈浑园状,有的为带状,为沟谷切割十分破碎,走向多变,随沟谷方向而变,坡度15°~20°,丘坡覆有薄层坡、残积物,由红砂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闪长岩等组成,部分丘坡经人工造林,森林覆盖率高,但大部仍为荒坡草地。
  2.喀斯特低丘陵分布泾县城西北2~3公里处,海拔120~130米,比高大于100米,经水的长期喀斯特化作用形成,丘坡发育岩沟石芽,丘间分布园形或椭园形小型溶蚀洼地,直径小于100米,洼地深10米左右,海拔80~100米,常有小型溶洞分布,溶洞内淀积景观不多,仅局部地区有石钟乳、石笋和石柱的分布,但溶蚀景观比较复杂,形态也各异。由厚层质纯石灰岩组成。
  3.侵蚀剥蚀高丘陵分布黄田、西阳、浙溪、琴溪、陈村等乡镇,海拔200~500米,比高100~200米,脉络清晰,延伸较远,北东走向为主,由地块抬升,再遭流水长期切割而成,丘间发育较宽,谷地丘脊以平顶式为最多,少数为尖狭状,丘坡20°~25°,少数达30°以上,由石英岩、砂岩、页岩、红色砂岩、粉砂岩、花岗岩等组成。丘陵上覆盖厚度不同的冲残积物,视岩性软硬程度和水土流失强度而定,一般石英岩、砂岩组成的丘陵覆盖层薄,而页岩和花岗岩闪长岩组成的丘陵则覆盖层厚,一般可达30~50公分。
  4.喀斯特高丘陵分布泾县城东北琴溪乡,海拔200~400米,比高100~200米,在亚热带气候条件作用下,尤其热、水同步的影响,发生了较强的溶蚀作用,在地表、地下形成亚热带喀斯特组合,地表以喀斯特高丘与洼地为主,丘坡自下而上,分布半埋藏型石芽和裸露型石芽,基本上呈岩石嵯山它状态,坡度25°左右,植被覆盖率低,洼地直径小于100米,中央部分堆积棕红色粘土、亚粘土,厚2~3米。地下形成小型溶洞,现都抬升到地下水面以上,沉积景观不很丰富,以溶蚀景观为主。
  泾县主要丘陵
  幕山又名象山,在县城北东2.5公里,海拔125米,呈北东向展布。形似军幕,故名,泾宣公路通其间。隋末唐初邑人左难当与辅公礻石交战处,昔有故垒。北与响山(即狮子山)对峙,幕溪绕山麓而过。
  狮子山形似卧狮,故名。又名响山。在县城北3公里,太园乡境内,海拔128米,北东走向。山有小型溶洞,有石柱、石钟乳等溶蚀景观。古人命名为玉柱、玉华、神狮3洞,明代曾建响山亭。昔时文人墨客多来此探幽揽胜
  柏山在县城北6公里,昌桥乡境内。海拔81米。唐刺史左难当为拒辅公礻石,筑城于此,古称白龟城。昔有左难当庙。
  奎山在茂林镇郊。峰峦秀拔,园如钟形。海拔186.2米。清代吴廷选建飞雄塔于山巅。
  (四)山地
  1.侵蚀剥蚀小起伏低山分布蔡村、爱民、汀溪、西阳、黄田、茂林、南容、凤村、北贡、中村等乡境内。海拔400~1000米为主,比高大于200米,大都北东走向,山体完整,脉络清晰,由于差异性上升运动的影响,山间多发育规模不等的山间盆地,都有河流穿过,与山地相间分布,盆地沿河呈串珠状,盆地由狭窄的滩地和河流阶地组成。山坡坡度大小随岩性而异,一般石英岩、花岗岩、石英砂岩组成的山坡坡度都大于25°,而页岩、粉砂岩、花岗闪长岩组成的山地,则坡度大部小于20°。低山距居民点较远,交通不便,一般森林覆盖度较高,童山秃岭已不多见,宜发展林、茶和多种经营。
  2.喀斯特小起伏低山分布潘村、百园、黄村、北贡、包合、南容、铜山、中村、厚岸等乡。海拔400~1000米,比高200~500米,走向北东,山地由石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组成,因抬升量较大,且经多次隆起,故形成低山景观,外力作用以水的溶蚀作用为主,形成低山正地貌,谷地和洼地负地貌的组合结构,山地都较陡峻,多呈基岩裸露,森林覆盖率低,宜多营造榆、柏树类。山地溶洞发育,目前开发价值不大。
  主要低山
  上天门海拔607米,在县城西南32公里,铜山乡新岭村境内。
  来龙山海拔657米,在县城西南32公里铜山乡铜山村境内。
  白沙山海拔680.5米,在县城西32公里包合乡清溪村境内。
  四脚山海拔713.6米,在县城西26公里包合乡文村境内。
  丁山海拔666米,在县城西25公里包合乡三合村境内。
  笠帽顶海拔538米,在县城西32公里包合乡合溪村境内。
  天河尖海拔665米,在县城西40公里厚岸乡观阳村境内。
  碧山海拔941.2米,在县西41公里厚岸乡观阳村境内。
  万峻岭海拔591米,在县城西43公里厚岸乡观阳村境内。泾县与青阳县界山。
  石柱山又名天柱山,别名鸡公鸡母石。在厚岸乡观阳村、与青阳县毗连,和陵阳山对峙。李白有“何意得陵阳,游目送飞鸿、黄山过石柱,山献上攒丛”诗句。
  箬帽山曾名杨木山,海拔501米,在县城西38公里厚岸乡厚岸村境内。
  宝峰崖海拔456米,在县城西42公里厚岸乡宝峰村境内。山有溶洞。
  石门山海拔508米,在县城西44公里查济乡下菥荻村境内。
  铜峰山海拔525米,在县城西35公里厚岸乡南冲村境内。
  黄龙山海拔720米,在县城西南46公里查济乡上菥荻村境内。
  佛回山海拔623米,在县城西南46公里查济乡上菥荻村境内。
  传山顶海拔610米,在县城西南43公里查济乡查村境内。
  宝塔山海拔578米,在县西42公里查济乡查村境内。
  黄岭海拔643米,在县城西南46公里查济乡下菥荻村境内。
  毛家尖海拔623米,在县城西南44公里查济乡上菥荻村境内。
  丹山海拔761.7米,在县城西南35公里陈村镇桃东和新民村境内。上有窦子明丹池、石柱。
  高岭海拔533米,在县城西南38公里陈村镇三联村境内。
  齐云山海拔750米,在县城西南29公里界于茂林镇唐里村与南容乡新景村之间。有天然岩石,形似和尚端坐,俗称“石和尚”。另有巨石介两峰之间,名“石女峰”。其上产舛艹(晚采的茶称舛艹)与白云茶。昔有齐云庵,有泉、风房仙迹。今废。山有迂曲小径,足履有声,人称“琵琶路”。
  东流山海拔835米,在县城南25公里处,凤村乡石井村与南容乡高坦村界山。相传唐末有东流府君隐居于此,故名。“皖南事变”中,是新四军与国民党军激战地。
  小龙山海拔905米,凤村乡石井村与榔桥乡车园村界山。
  螺蛳旋山峰,海拔817米,在县城南21公里凤村乡石井村境内。
  芦盖山海拔590米,在县城南27公里南容乡南容村境内。
  丕岭海拔600米,在县城南27公里南容乡濂长村境内。昔日山上有庵。“皖南事变”中,为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首战地,南面为百湖(户)坑,新四军首脑曾在此召开应变重要军事会议。
  尖茅墩海拔694米,在县城西南36.5公里,铜山乡铜山村境内,与旌德县交界。
  玉屏山海拔523米,在县城南28公里南容乡南容村境内。
  高岭海拔837米,在县城南35公里南容乡濂长村境内。
  博道岭海拔895米,在县城南26公里处南容乡濂长村与浙溪乡星潭村界山。
  狮子山海拔897米,在县城南31公里南容乡濂长村境内。
  濂岭海拔934米,在县城南32公里南容乡濂长村境内。
  叶家窝海拔927米,在县城南33公里南容乡水岭村境内。
  马嘴巴山海拔614米,在县城南26.5公里南容乡濂长村境内。
  万龙尖海拔963米,在县城南34公里南容乡濂长村境内。
  阴山海拔980米,在县城南33公里南容乡濂长村境内。
  煤山海拔665米,在县城南33公里处。铜山乡铜山村与南容乡水岭村界山。
  麻岭头海拔550米,在县城南37公里铜山乡麻岭村境内。
  天鹅荡海拔894.4米,在县城南35公里处。铜山乡麻岭村与南容乡水岭村界山。
  铜山海拔562米,在县城南32公里铜山乡铜山村境内。
  白马山海拔709米,在县城东南17公里处,乌溪、西阳乡、白华林场界山。
  太山头海拔655.1米,在县城东南19公里白华林场境内。
  鹿角尖曾名箬帽顶,海拔600.6米,在县城东南19公里乌溪乡祚坑村境内。
  榜山海拔615.4米,在县城东南22公里榔桥镇榜山村境内。
  放牛郎曾名伏牛山,海拔937.3米,在县城东南25公里处。榔桥、南容、浙溪三乡界山。
  阳山海拔681.9米,在县城东南28公里淅溪乡星潭村境内。
  土地岗海拔918.8米,在县城东南32公里黄田乡涌溪村境内,为泾县与旌德县界山。
  望村岭海拔628米,在县城东南29公里黄田乡境内。为屏山、涌溪村和小溪林场界山。
  桃子尖海拔916米,在县城东南26公里黄田乡黄田村境内。
  高石壁海拔894米,在县城东南32公里黄田乡境内。为涌溪村和小溪林场界山。
  玉屏山海拔808.2米,在县城东南34公里小溪林场境内。为泾县、旌德县界山。
  笔架山海拔706米,在县城东南34公里小溪林场境内。
  椿岭海拔564米,在县城东南34公里乡小溪林场境内。为泾县、旌 德县界山。
  西山又名朱砂山,海拔712.8米,在县城东南17公里漕溪乡郭冲村境内。
  金竹山海拔796米,在县城东南21公里漕溪乡店街村境内。
  东山又名十八肩,海拔947.4米,在县城东南21公里处。为漕溪乡与汀溪乡界山。
  鱼龙山海拔675米,在县城东南21.5公里漕溪乡店街村境内。
  黄麻山海拔837米,在县城东南22公里漕溪乡店街村境内。
  金紫山海拔812米,在县城东南22公里漕溪乡店街村境内。
  河西山海拔691米,在县南东南17公里漕溪乡张坑村境内。
  鹞子山海拔495米,在县城南17.5公里漕溪乡张坑村境内。
  阴山海拔561米,在县城东南18公里处。漕溪乡张坑村与苏红乡上坑村界山。
  鸡公石海拔645米,在县城东南23公里苏红乡苏红村境内。
  蜡烛钎别名方坑山。海拔948米,在县城东南24公里苏红乡苏红村境内。
  鸟雀岭海拔755米,在县城东南26公里苏红乡桃岭村境内。
  感庆山海拔925米,在县城东南25公里苏红乡新建村境内。
  桃岭海拔848米,在县城东南29公里苏红乡桃岭村境内。
  老虎坪海拔825米,在县城东南30公里苏红乡桃岭村境内。
  百花尖海拔820米,在县城东南17公里处。西阳乡桂坑村与苏红乡上坑村交界处。
  夫人尖海拔714.8米,在县城东南19公里处。西阳乡金溪村与鸟溪乡周坑村交界处。
  九峰山海拔538米,在县城东南20公里处。西阳乡溪头村与乌溪乡周坑村交界处。
  罗汉肚子海拔852米,在县城东26.5公里汀溪乡红岭村境内。为泾县与宣城界山。
  白蛇坑山海拔864.5米,在县城东26公里汀溪乡红岭村境内。为泾县与宁国县界山。
  大岗坑脑海拔935米,在县城东25公里处。汀溪乡大南坑村与苏红乡苏红村交界处。
  鸟王岭海拔582米,在县城东21公里处。爱民乡杨尖村与蔡村乡小康村交界处。
  观音岭海拔573米,在县城东16.5公里处。爱民、古坝、蔡村三乡交界处。
  纱帽山海拔899米,在县城东18公里处。爱民、古坝、漕溪三乡交界处。
  黄峰岭海拔750米,在县城东26公里爱民乡隆培村境内。为泾县与宣城县界山。
  燕子坪古称印斗坪。海拔867米,在县城东26公里爱民乡隆培村境内。为泾县与宣城县界山。
  方家窝海拔638米,在县城东23.5公里,爱民乡爱民村境内。
  太阳山海拔559米,在县城东19公里爱民乡宋村境内。
  巫里山海拔548米,在县城东19.5公里爱民乡爱民村境内。
  红石壁海拔670米,在县城东19公里爱民乡杨尖村境内。
  官坑山海拔741米,在县城东23公里爱民乡金华村境内。为泾县与宣城县界山。
  四顾山海拔639.7米,在县城西14公里处,地处章渡北部,丁桥西部,云岭南部,为三乡边界地。又名狮孤山。立山巅四顾,百里在目,因以得名。昔有聚龙庵并龙池(今圮)。
  茅山海拔540米,在县城西12公里,小岭宣纸厂境内。
  赤麓山海拔118米,在县城西20公里章渡乡与中村乡交界处。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云岭头又名蒋山,在县城西北21公里处。为云岭乡云岭村与北贡乡栗阳村界山。海拔477米。古志云:“云岭山在郭山北十里,间道高栈,西通池(州),安(庆)。山上有云岭栅,东落平原,居民稠密”。新四军军长叶挺曾有“云中美人雾里山”赞赏云岭的诗句。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7月~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迁驻云岭山下云岭村。
  轿子顶海拔545米。在县城西23.5公里中村乡秋阳村与北贡乡陈塘村交界处。
  星岭海拔525米,在县城西23公里中村乡秋阳村与北贡乡陈塘村交界处。
  冰山又称崩山。海拔729米,在县城西33公里中村乡银峰村境内。为泾县与青阳县界山。登巅可眺望长江烟波。山上至今犹存“礻右祜娘娘,慈悲僧人”两刻石,有传说礻右祜娘娘住过的“冰山仙人洞”,有十里跑马岗。相传为春秋战国时练兵遗址。解放战争时期是本县革命游击战争根据地之一。中共沿江支队,朱农领导的游击队凭冰山之险多次击败国民党军警进攻。
  仰天面海拔535米,在县城南36公里,铜山乡麻岭村境内,与黄山市接壤。
  郭峰海拔568.2米,在县城西25.5公里中村乡郭峰村境内。最高峰名“望江山”,右有玉屏峰;左有石砻洪头山。昔时自麓至巅皆叠岩成田。有逢天洞、仙人桥、炼丹锅、郭洞墓、清虚庵等遗迹。
  扁担山海拔547米,在县城西25公里中村乡银峰村境内。
  川山海拔545米,在县城西30公里在中村乡冰山村境内。
  蓝山海拔581.7米,在县城西南25公里中村乡与安吴乡交界处。唐时建永安寺(又名耸壁寺)于此,今存后寺,已加修葺。李白有“兰山耸天壁,突兀为鲸额”的诗句。寺左半山处有“放歌台”,传为李白、汪伦和寺僧饮酒放歌处,山下为落星潭、安吴渡。今有公路经蓝山,通往茂林、厚岸、查济等乡。
  望江墩海拔589.2米,在县城西21公里北贡乡庄里村与云岭乡白果村交界处。
  承流山又名承流峰,海拔822.7米,在县城南17公里黄村乡九峰村与乌溪乡姚村交界处。相传陵阳令窦子明曾隐居于此。山上有醮星潭、丹灶、宋代许国公吴潜曾在此读书,有许、窦二人遗址。山有九峰、逶迤耸秀,九峰各有其名,即状元、挂榜、莲花、纱帽、积翠、望云、毓秀、友爱、揽胜等。半山有元虚洞,窦子明僻谷所避兵洞。望云峰下有龙泉井。
  火云尖海拔811.8米,在县城南21公里黄村乡王府村与凤村乡石井村交界处。
  吴岭头海拔563米,在县城西9公里田坊乡盘坑村与太园乡园林村交界处。
  顶山庵海拔574.7米,在县城东17公里蔡村乡小康村境内。
  仙峰山海拔544米,在县城东19公里蔡村乡小康村境内。
  大峰尖海拔706米,在县城东19公里蔡村乡小康村境内。
  乌眉岭海拔744.9米,在县城东18公里蔡村乡大康村与爱民乡宋村交界处。
  狮鸡岭海拔572米,在县城东23公里蔡村乡小康村境内。为泾县与宣城县界山。
  洋桃岭海拔742米,在县城东22.5公里蔡村乡小康村境内。
  琴高山别名狮子山。海拔170米,在县城东北9公里琴溪乡琴溪村境内,琴溪桥畔。相传系晋处士琴高炼丹地。(注:刘向《列仙传》载:琴高为战国时赵国人)。山腰有“隐雨岩”,传为琴高控鲤升天之所。山下有丹洞、钓台;山上有摩崖碑刻,山麓琴溪产琴鱼,传说此鱼为琴高炼丹药渣入水所化,故又名“药渣鱼”。古为贡品。
  山日山头海拔633.3米,在县城东13公里蔡村、琴溪、古坝三乡交界处。“山日山夕照”昔为泾县“八景”之一。遍山竹林茂密,山上有朝阳洞,幽深宽宏。侧有水池,冬夏不竭,池中多蜥蜴。山巅有龙王庙,亦名龙澍宫,为道教寺观(民国间焚毁)。(境内距县城南25公里处有南山日山)。
  樵山岭海拔608米,在县城西南38公里,铜山乡麻岭村境内与黄山市接壤。
  石狮山海拔657米,在县城西南35公里,铜山乡铜山村境内,与旌德县交界。
  大头山海拔507米,在县城西6公里太园乡高村境内。
  高山海拔569.7米,在县城西9.5公里太园乡园林村境内。
  白云山海拔453米,在县城西2公里太园乡桃园村境内。古时产白云茶闻名。
  水西山海拔313米,在县城西2公里太园乡上坊村境内。相传唐宣宗李忱微时曾游此。宣宗小字风光,“报道风光在水西”诗句即指此。后人建风光阁。水西山昔有崇庆、宝胜、白云三寺,宝胜寺尚存,已修复完好,为全省重点佛教寺观之一。下有葛洪井、刘遗民钓台、桓公蹬等古迹,李白、杜枚等均有游水西诗。山上现存宋代大观年间和绍兴年间所建二塔,一名崇宁塔(亦称大观塔,俗称大宝塔);一名乾应塔(俗称小方塔或小宝塔)。明时此处建水西精舍,清时重修,改名水西书院,为当时士子讲学之所。后圯。
  湖山头海拔441.4米,在县城西3公里太园乡上坊村境内。与水西山相连,山上有池故名。山顶昔有古庙,后有走马垄甘泉。湖山为县城西岸屏障,青弋江流经其下。明代张一鉴有《湖山记》。
  白水山海拔569.1米,在县城南13公里百园乡秦坑村与乌溪乡乌溪村交界处。
  狮子岩海拔513米,在县城东南12公里潘村乡茶冲村与古坝乡宋村交界处。
  龙门坎海拔674.3米,在县城东南14公里潘村乡茶冲村境内。
  枫树岭海拔618米,在县城南4公里潘村乡茶冲村境内。
  游马尖海拔647米,在县城东南14公里潘村乡巧峰村与西阳乡同心村交界处。
  台泉山海拔600米,在县城东南潘村乡石山村境内。南雄公路经其下。山势突兀,昔日林木葱茏,有胜景多处。台泉寺(又名台泉庵)、云龙书院(是明代著名学者许国治学传经之所)、浮龟桥、云门、三台池、卧虎石、望江楼、玉罄洞(又名雷音洞)等人文、自然景观。台泉山以奇、古、怪的特有景观遐迩闻名。“文革”中悉遭破坏,古貌已不复存在。
  3、侵蚀剥蚀中山分布黄田、苏红、浙溪等乡。均属黄山山脉向东北延伸分支,海拔1010~1170米左右,呈北东向展布,与区域地质构造线一致,由石英岩、砂岩、白云岩,石灰岩、花岗岩等组成,上升幅度比邻近区大,以断块抬升为主,经流水长期切割,发育“V”形谷地,地面分割破碎。山间分布小型山间盆地,呈菱形或椭园形,多为居民点所在。山坡陡峭,一般30°左右,都发育平行状切沟,坡形以复式坡为主,往往上部为凹形坡,下部为凸形坡,说明近代中山仍有上升作用,引起加速侵蚀过程。中山一般森林覆盖率较高,宜发展林、茶生产。
  主要中山:
  黄儿公山山在黄田、西阳两乡毗连处,呈北东向展布,长8公里,宽2~4公里,面积20平方公里,为泾县最高山。山体峭拔,主峰海拔1174.8米,山顶面由西南向东北,高程渐减,两坡对称,坡度都为30°~40°,坡麓降到15°,由石英岩、砂岩、石灰岩等组成。该山植被覆盖度东坡好于西坡,水土流失现象比较明显,宜重点发展林、茶生产。
  唐山在县城东南31公里苏红乡桃岭村,泾县与旌德两县界山。走向北东,长6公里,宽2~3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31.8米,山坡陡峻,坡度30°~35°,东南坡位于旌德县内,西北坡位于泾县,山势西南高,东北低,植被覆盖率较高,可达40%左右。山高坡陡,水土易遭流失,宜发展林、茶生产,保持生态平衡。
  磨盘山在县城东南33公里黄田乡涌溪村。走向北东,长5公里,宽2~3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泾县、旌德各约占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27米,位于泾县境内。坡度峻峭,一般30°~40°,尤以泾县境内西北坡更陡,可达50°左右,东南坡在旌德县境,山势中央高,分别向东北、西南方向渐降至800米左右。由石英岩、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等组成。植被覆盖率可达50%以上,宜发展林、茶生产。
  赤坑山在浙溪、南容二乡境内,与旌德县毗连,呈北东向展布,长8公里,宽2~4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017米,在泾县境内,西北坡和东南坡分别位于泾县和旌德县,山势西南高,东北低,两坡对称,坡度上下较均匀,大部为25°~30°。由砂岩、石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组成。
  附:主要溶洞:
  狮子洞在县城西28公里包合乡苏岭村境内。洞口高1.2米,洞深300米。
  小龙泉洞在县城西28.5公里包合乡苏岭村境内。洞口高2米,洞深30米。
  神仙洞在县城西41公里厚岸乡观阳村境内。洞口高2.5米,洞深500米。
  蜜蜂洞在县城南30公里南容乡濂长村境内。洞口高1.8米,宽2米,洞深4米。1941年1月“皖南事变”时,项英、周子昆在此遇难。
  神仙洞在县城南25公里,南容乡濂长村境内,洞口高6米,洞深40米。山上有一股泉水入洞后不知去向。
  管家洞又名灌泉洞。在县城南34公里,南容乡水岭村与铜山乡麻岭村交界处,天鹅荡山北侧。洞口高6米,宽10米,洞深500米。
  通巧洞在县城南27公里浙溪乡竹园村西举山脚下。洞口高约2.5米,宽4米,洞深莫测。洞口有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石刻“通巧洞”三字。
  隐仙洞在县城南29公里浙溪乡星潭村境内。徽河右岸。洞口高约5米,宽5米,洞深约30米。洞内外有清代摩岩石刻几十处。
  猫狗洞在县城东25.5公里汀溪乡大南坑村境内。洞口高1.9米,洞深7米。
  老虎洞在县城东21公里爱民乡爱民村境内。洞口高1.7米,洞深7米。
  冰山洞在县城西31公里中村乡冰山村境内。洞口高2米,洞深150米。
  窜洞在县城西26公里中村乡郭峰村境内,洞口高2米,洞深10米。
  神仙洞在县城西27公里中村乡冰山村境内,洞口高2米,洞深54米。
  明广洞在县城西28公里中村乡梅村境内。洞口高1.5米。洞深56米。
  干洞在县城西20公里北贡乡天井村境内。洞口高2.5米,洞深110米。
  水涟洞在县城西20公里北贡乡天井村境内。洞口高9米,洞深90米。
  神仙洞在县城西19公里北贡乡天井村境内。洞口高1米,洞深20米。
  龙口洞在县城西24公里北贡乡庄里村境内。洞口高1.2米,洞深800米。
  燕子洞在县城西23公里北贡乡庄里村境内。洞口高7米,洞深14米。
  老虎洞在县城东北12公里琴溪乡陶窑村境内。洞口高3米,洞深30米。
  岩石龙寺洞在县城北10公里,赤滩乡马鞍村境内。洞口高8米,洞深58米。
  老虎洞在县城西6公里太园乡高村境内。洞口高2米,洞深2000米。
  牛鼻子洞在县城北5公里太园乡太美村境内。洞口高3米,洞深13米。
  狮子山洞又名响山洞。在县城北2.5公里太园乡下村坊村境内。内含玉柱洞、玉华洞、神狮洞。
  盐鼠洞在县城东南8公里潘村乡青龙村境内。洞口高5米,洞深30米。
  观音洞在县城东南9公里潘村乡青龙村境内。洞口高3米,洞深13米。
  清泉洞在县城东南9.5公里,潘村乡石山村境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