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泾县 > 历史文化

泾县大事记(节选)

发布时间:2023-06-15 14:59 来源:泾县志 浏览:
【字体大小:
分享至:

  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析县西境置陵阳县(即今石台、青阳诸地)。
  汉末(公元3世纪初)太史慈称丹阳太守,进驻泾县,立屯府,山越依附。其时,孙策已平定宣城以东各地,惟泾县以西六县尚未归服。孙策领兵进讨,太史慈与之交战于县城东郊东山,慈被擒而降服。后助孙策平定三郡,继讨陵阳。时袁术暗中印缓陵阳山越祖郎,鼓动山越合众攻孙策,孙策乃亲率将士讨之,生擒祖郎。
  三国吴(公元210~280年)
  析县西南地,立安吴县。
  晋(公元281~345年)
  钟雅补宣城内史。其时,钱凤率众屯驻青弋(即现南陵县弋江镇)反晋。广德县人周为钱凤起兵攻钟雅。钟退据泾县,招兵讨伐,擒杀周
  桓彝补宣城内史。时“苏峻之乱”发生,桓彝纠合士旅欲赴朝廷,因郡(宣城)无坚城,遣将累败,遂屯驻泾县,遣将俞纵守兰石;苏峻亦遣韩晃攻讨,俞纵败,左右劝退,俞纵不允、力战而死。韩晃继续攻彝,彝在泾县固守经年,后城陷被杀。
  陈(公元557~589年)
  天嘉元年(560)梁朝王琳于永定二年(588)立永嘉王萧庄于郢州,叛陈。高州刺史纪机率军反叛,攻占宣城,以应王琳。是年泾县县令贺当迁率众进讨平定。
  隋(公元589年~618年)
  隋来陈后,废安吴、南阳二县,复归泾县。
  大业十三年(617)左难当据守泾县,后归唐。唐(公元618~907年)
  武德三年(620)复置安吴、南阳二县。同时置猷州,州治设本县西南大宁寺前(今章渡乡境内)。
  武德六年(623)舒州总管张镇周等领兵攻辅公义军。辅公部将陈当世部,在猷州黄沙镇受重创。次年,辅公又率众围击猷州,刺史左难当固守。后为李大亮击走。
  武德八年(625)又废安吴、南阳二县人泾县。同时废酞州。
  天宝四年(745)割泾县西南十四乡置太平县。
  天宝十四年(755)诗人李白应本县汪伦之邀来泾,溯泾溪(青弋江)而上,一路咏景纪游,留诗20余首。
  上元元年(760)刘展遣将攻占宣州。宣歙节度使郑炅之弃城逃走。进退中,本县百姓罹难甚深。
  永泰元年(765)方清率义军陷石埭(时属泾县),江西御史中丞李广琛进讨,不克。次年秋,御史中丞袁、令判官陆渭率前军再次进攻石埭方清义兵。袁自带后军驻泾,未久,方清义军败。
  永秦二年(766,即大历元年)析县西境置石埭县,并析部分地境归青阳县。
  宋(公元960~1279)
  崇宁间(1102~1106)泾县赏溪之西县治故城被洪水啮圮。
  大观二年(1108)水西寺前建成崇宁塔。通称大观塔(今存)。
  宣和三年(1121)2月方腊率义众陷歙州。不久,宋兵攻方腊,方败退。其时,刘延庆由江东至宣州,克泾县,与方腊所部八大王部交战,八大王部败走。
  宣和中(1119~1125)卢进率义众据泾县,旌德鲍琢领官兵进讨。激战中,卢进中箭身亡。
  绍兴十四年(1144)6月泾县东乡俞一举兵起义,未久被守臣捕剿。
  绍兴三十一年(1161)水西寺左白云山建成乾应塔,通称小方塔(今存)。
  嘉定三年(1210)本县治所迁至赏溪东面留村。次年建造治所公厅,宋末治所又遭水圮。
  嘉定四年(1211)知县王首撰《泾县志》合成,共十三卷。(散佚已久。清嘉庆《泾县志·县志源流》存其名)。
  嘉定五年(1212年)本县创建学宫。宋末毁于兵火。
  宋(年代不详)泾县始置酒税务,设县治南赏溪楼;后又置盐务厅,在镇泾桥南。
  元(公元1264~1368年)
  至元十三年(1276)再迁县治于宋城东门敬天坊。并建治所。
  延五年(1318)县城重建学宫。
  天历元年(1328)扩建官署,元末为兵火所毁。
  至正间(1341~1368)红巾起义军将领倪文常率部过县境。
  元(年代不详)县置税课局。局址位于县治所北。
  明(公元1368~1644)
  洪武初县重建公(即官署)。
  洪武三年(1371)在县治东建造察院行台。
  洪武四年(1372)在县治南建造养济院,后毁。万历间重建,再毁。清代雍正十三年再重建,收养孤贫男妇30多口。后毁。
  洪武五年(1373)全县十一乡各设申明亭一所,专理民事曲直,后废。
  成化五年(1469)县官署增建正堂、后堂、幕厅。次年又重建城隍庙(始建年代不详)。
  弘治二年(1489)重建学宫大成殿。
  弘治十三年(1500)县学宫前始置明堂池(今称荷花塘)。嘉靖三十二年(1553)拓置。
  正德间(1506~1510)县治始建东、西、北三城门。县税课局移迁西门,后裁减。
  正德十六年(1521)大水大饥,淮河沿岸灾民就食于泾甚众,泾民多义赈。
  嘉靖三十一年(1552)泾县学士捐赀创建水西书院告成。
  嘉靖三十四年(1565)倭寇自浙东入侵,窜犯旌德、泾县、南陵三县,杀伤县民甚众。
  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明堂池中建洗心亭。后历有修葺(今存)。
  嘉靖四十三年(1564)建造南城门,并始建城墙。
  万历间(1573~1619)泾民洪祥等捐资建造琴溪石桥,历数年告成。
  万历二十四年(1596)造西门至北水关石堤数十丈,加固城池。
  万历四十六年(1619)泾县旅北京同乡集资,在北京正阳门外鲜鱼口长巷下头条胡同建造泾县会馆。
  崇祯七年(1634)县城增筑城墙和谯楼。次年在城上造炮台四十座。
  崇祯十七年(1644)时局紊乱,全县乡间盗抢蜂起,民不得安。
  明(年月不详)在县东藤溪(即今榔桥镇)设巡检司。
  清(公元1644~1911年)
  顺治初(1644~)泾县、青阳、太平、石台四县边境不靖。本县水东翟村翟士怡檄练乡勇,合组联防,结寨固守乡里。
  改藤溪巡检司为菇麻岭巡检司,仍驻设藤溪。
  顺治二年(1645)原明代泾县县令尹民兴流寓泾县,与本县县城诸生赵初浣等率众拒清,据城坚守。清军提督张天禄于八月十六日黎明,统铁骑百余,据东山发炮,城中屋瓦皆震,尹民兴走脱,赵初浣等战死。城陷,男女少长多罹难,仅遗民九十余人。县治官厅公署悉毁于兵火。史称“乙酉之难。”
  顺治六年(1649)涌溪义民程济起义,率众袭击清兵,清副总兵李歧山移兵白华驻营,民勇惨遭歼灭。
  是年县重建公署官厅。
  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民勇余部占茂林、永定二都,翟士怡复邀查村等地乡勇乘雪天追击。
  顺治十六年(1659)秋南明一支武装自闽经上饶、歙州入泾县,地方受到惊扰。翟士怡协同泾阳、龙门、震山三乡乡勇合力防御。
  康熙八年(1669)洪水,县城学宫水圮严重,次年重修。
  康熙二十五年(1686)县城南门西角城墙,被洪水冲塌十余垛,三十四年(1695)再遭洪水冲塌十余垛。四十年(1701),北城又遭洪水冲塌十余垛,后修筑。
  康熙四十年(1701)客居汉口泾民在当地建琴溪书院。
  康熙四十八年(1709)全县瘟疫流行,猝死者甚众。
  乾隆二年(1737)重建县治四城门谯楼。
  乾隆二十九年(1764)倒塌城墙全部修竣,并建石坡护堤二百余丈。
  乾隆三十九年(1774)县人马元龙捐银助建县考棚房舍。
  乾隆五十三年(1788)设泾(县)、太(平)分防,置把总驻防查村。五十九年(1794),在查村前山旁建造分防营署。
  乾隆五十六年(1791)客居安庆泾县同乡在该地四眼井建泾县会馆。
  嘉庆五年(1800)县城西南城墙两处遭洪水啮毁、塌城墙数十丈,次年兴工修复。
  嘉庆十一年(1806)客寓南京泾县同乡在南京百花巷建泾县会馆。
  咸丰四年(1854)正月太平军匡王赖文鸿率部七万,由石台、太平向泾县进军,清军守将易开俊坚壁死守,鲍超部驰援协战,太平军不支退走。
  咸丰四年(1854)石台、青阳、旌德、泾县、太平合办联防局,抵御太平军。
  咸丰六年(1856)四月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部回援天京(南京),攻克泾县县城。未久离去攻宁国府及芜湖等地。八月、太平军古隆贤部由泾出发攻占太平县城;十月,清军周天受部占泾县城;十一月,太平军一部再克泾城,毙清廷命官泾县知县崔琳。不久太平军再次撤离县城,转战境内西南诸乡。
  咸丰八年(1858)十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又克泾县城及太平县城。清兵与之争战经年,县城两克两失。
  咸丰九年(1859)腊月清军副将翟玉龙被太平军捕毙于兰山岭。太平军乘胜破管岭清军兵营、屯驻汀潭、章渡一带。
  咸丰十年(1860)正月太平军破湾滩清军兵营与新渡兵营、其余各处兵营清军闻风而逃,太平军再克县城。三月,清军几路反扑泾城,战斗激烈。三月二十二日,太平军乘大雨弃城撤走。五月,太平军辅王杨辅清率部抵泾、双方再变激战。六月二十三日,匡王赖文鸿又克泾城,斩清总兵李嘉万等,并在县城东街建造“王府”。
  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下旬太平军一支攻入小岭,全歼小岭哨勇。
  同治元年(1862)三月清军鲍超率部攻占泾县城。太平军据四乡与清军血战。十一月,太平军进据潘村营、晏公堂、围扑县城,清军易开俊率部与知县饶家琦登陴死守。太平军退。
  同治二年(1863)正月初一太平军环城筑二十余垒,架梯蒙弩攻城不克。七月,太平军古隆贤部由太平县入据茂林,赖文鸿部自石台进据丁家渡、章家渡。八月,古隆贤负伤去太平县。
  同治三年(1864)太平军因失天京(南京)失守,驻泾太平军撤离。清廷命饶馥存为泾县知县,整顿城乡秩序。
  同治四年(1865)设厘金局于马头镇。
  光绪八年(1882)由洋务督办筹资四万银两,经商务总局核许,派员来泾,创办“万安煤矿公司”。开采琴溪、罗家冲、画眉岭等地原煤。
  光绪十二年(1886)宁国天主教总堂派外籍神甫莘继仁来本县潘村营一带传教,并建天主教堂一处。为本县外国教会传教活动之始。
  光绪十九年(1893)自春至夏,全县瘟疫流行,以北乡农村为最。十有九人染病,死亡严重,甚至有绝户之家。
  光绪二十八年(1902)县始设邮政分局,属芜湖邮政总局。
  光绪三十年(1905)县改“泾川书院”(原址即考棚),成立“泾川高等小学堂”,实行新学制。
  宣统二年(1910)四月泾县小岭曹义发鸿记、曹洪昌熙记出品之宣纸,参加南洋第一次劝业会陈列展出,分别评为最优级和优级。七月,分获清廷农工商部和南洋劝业会颁发的超等文凭和优等文凭证书。
  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辛亥革命,清廷被推翻。泾县紧随芜湖“光复”,县城青年士子带头响应,动员民众剪长辫。
  中华民国(公元1912~1949、4)
  元年
  省成立临时参议会,县人胡壁城(溪头人)当选省议会议长。
  2年
  泾县市场开始有少量中国银行发行的纸币流通。
  10月驻县城守兵一营,因两月未发饷金,20日突然哗变,放火烧西门城楼,抢劫殷商富户和马头厘金局。23日窜向徽宁山区。芜湖鲍镇守派团长王树勋、营长刘杰三率部来泾追剿。
  是年县设警察事务所。县知事兼所长。
  3年
  6月起省废区、设道,泾县属芜湖道管辖。
  4年
  泾铜公司产品石碳及铜矿石获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
  5年
  上海茧业公会芜湖办事处来泾县城开设茧行收购蚕茧。继后于章家渡设茧行。翌年又在赤滩、马头等集镇开设茧行。
  6月8日泾县旅宣商人成立泾帮商业公所,所址在宣城岗子头泾县会馆。
  7年
  泾县商会成立。
  安徽省森林局在马头设第五林区事务所。辟建林区。
  8年
  5月成立泾县学生会,响应“五·四”运动,县城青年组织游行示威,通电支持北京学生斗争。
  10年
  黄田朱姓族人捐资创办的私立培风学校正式开学。
  11年
  9月茂林开设锦华工社(毛巾织社),由社主吴大成、章赣夫集资,聘请浙江技师指导,采用新工艺,分机织、漂染。举行开幕式,县各界名流出席致贺。是为泾县乡村发展新型工业之始。
  12年
  外地来泾商人在县城东门福音堂首次放映无声电影。售票营业。
  9月小岭金坑曹洪昌宣纸产品在省第一次物品展览会陈列参赛,10月省实业厅颁发超等奖。
  14年
  赤滩、马头、茂林、风村、潘村等地小学和黄田培风学校师生,先后在当地游行、呼口号、贴标语,募捐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其中马头学生募款最多,为317元,培风学生募款80余元,还有其他各校捐募款项,均分别汇寄上海工会。
  12月县城南门老恒源煤油栈失火,油桶爆炸,火光冲天,烧毁民房60余间,损失2万余元。
  15年
  秋不断传来国民革命军北伐消息。知识青年群情振奋,私下制做“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准备更换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迎接北伐革命军。
  10月11日军阀孙传芳部溃军30多人窜入县城南郊沙河村,县知事闻讯惊惶失措,命令卫队10余名出城迎击,遭溃兵还击,当场1人毙命,卫队退守,溃兵亦未入城。
  l1月军阀谢文炳部溃军一营入城,强行派款5万银元。经地方央求,殷实富商公堂筹交2万元,后开往宣城。
  16年
  春节前后,军阀溃军相继入城索款要粮,县知事忙于应付兵差。时有散兵游勇在乡里掳劫。
  2月中旬北伐革命军毛炳文部由旌德方向开来,各界民众出城欢迎,城内到处张贴标语,并举行欢迎大会。
  学生会组织学生游行后,于当晚捣毁县城4户土豪家中家具什物。
  3月北伐军平定南京,县城各界举行庆祝胜利提灯大会。
  5月北伐军毛炳文旅开展政治宣传,县城砖、木、缝纫、工匠及店员、箩班工人纷纷组织工会,同时建立“国民党县党务筹备处”,成立泾县妇女协会。
  是月,改泾县知事公署为泾县县政府、警察所为公安局。并撤销马头厘金局。
  17年(1928)
  5月26日(四月初八)午夜,土匪一股约200余人陷城,县长刘大濂潜逃,县城团防队抵御大部身亡。土匪盘据5昼夜,烧东街、赏溪街民房数10间,奸淫妇女,劫掠财物,勒索不从者遭杀害。西南乡团防队驰援攻城不克。后匪闻大军将至,于31日晚裹胁青年妇女、少儿共300余人质向古坝方向遁逃。翌日小岭团防入城维持秩序,继之太平县卫队驰援到城,革命军教导师李营、杨营两部由芜来泾,进山追剿。
  下半年中共地下党员王文波(复旦大学学生)到西乡双花园开展工作,成立党支部。
  腊月一支名“护党救国军”的倒“蒋”部队约一师人,由宣城开来,驻扎数日开走。
  18年
  春省府调兵一营入汀溪一带山区剿匪,击毙并处决匪徒要犯数名。本县第二区卫队实行“清野”,烧毁山“龙澍宫”庙。
  9月讨逆六路总指挥、省主席方振武因反蒋被扣南京,所部鲍刚在芜湖哗变后,率部来泾。未久离去。
  19年
  春未,全县发生粮荒,乡村不断发生抢购抢粮事件,县府被迫清查富户存粮,办理平粜,同时吁请外地同乡会购运安南大米来县,限价出售,粮荒缓解。
  4月县长刘中盛提倡破除迷信,协同县党部人员,带领地方团队和学生捣毁城隍庙泥菩萨,将木雕“城隍爷”、“城隍奶奶”投河。事隔一年后,县城少数乡绅又公然将菩萨从弋江镇接回归庙。
  5月县政府卫队2区队士兵10余人突然哗变,击毙队长、哨兵。新任县长张国英闻声躲避,变兵开狱裹胁犯人上街掳劫,放火烧毁恒发隆钱庄,旋向窑峰岭方向遁逃。不几日,省交警队驰泾进山追剿,捕毙数名。
  20年
  一支红军驳壳枪队到达苏岭,组织猎户队开展地方工作。未久开走。
  春县衙修整一新,改“钱粮柜”为“经征处”(纳粮机关),迁址县衙对门。
  国民党县党部创办《泾报》(石印),同时利用城内关岳庙舍开办“民众俱乐部”。
  9月下旬县城师资养成所学生,声讨“九·一八”事件,群情激昂,游行示威,查禁日货。公教人员臂缠黑纱,上书“抗日救国”四字表示声援。
  是年南京政府颁布“训政时期约法”,筹开国民会议。全县开展区域选举和民众团体选举。在当局指示下,泾县选王达为代表。
  21年
  春夏间榆桃岭中共党支部秘密组织赤卫队,开展打土豪劣绅斗争。
  是年县府教育当局开始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全县在原有几所小学的基础上,增设初级小学10余所。
  22年
  全县开始废都、图、甲制,实行保甲制及联保制,设保公所及联保办事处。
  23年
  “泾县新生活运动促进会”成立,设县党部内。一时机关、学校、街头闹市张贴标语,以示响应。但百姓漠不关心。
  初夏始全县大旱近三月,颗粒元收,饥荒严重。饥民剥树皮、掘草根、挖观音土以为食。当局及绅商深为惊恐,乃发动富户开仓出粮由商会平粜(每元10斤)。后得华洋义赈会拨来面粉和麦种赈灾救济,人心渐稳。
  10月间红军为方志敏部抗日先遣队经旌德、太平转战至本县茂林一带,红军七军团军团长寻淮州在潭家桥战役中负伤随军来到。因伤势太重至此牺牲,遗骸葬潘村蚂蚁山。不久,先遣队向太平、石台、青阳方向进发,留部队百余人,进入县东涌溪山区打土豪劣绅。县城国民党当局惊恐不安,请九区专署增调保安队来泾驻防。
  是年中共泾县县委组织在本县东乡戴阳村建立,继之,泾旌宁宣中心县委成立。
  24年
  4月红军游击队夜袭县北赤滩镇,全歼乡地方武装。县城国民党军政要员与豪绅富户惊惶失措,飞电省城告急。
  是年县政府成立“安徽省禁烟(鸦片)委员会泾县分会”,通令戒烟。但有禁不止。
  是年县府调整全县行政区划。撤消全县6个区公所,改设3个区署。
  是年县政府奉令,禁止银元流通,实行法币(纸币)流通。
  是年国民党十一路军阮部3个营来县,进驻古坝、溪头、黄田等地,七十八师一个营进驻茂林,并以重兵驻扎漕溪村,“清剿”红军游击区,烧房劫舍,称当地民众为“难民”,强迫登记“感化”。红军游击队采取“敌进我退”战术,安全转移至旌、太、石、黟等地。
  25年
  县成立土地陈报处。宣称逐步实行“平均地权”。派员在各乡办理土地申报,除登记造册外,别无结果。
  秋全县开展选举“国大”代表活动,各地联保处帮助竟选者争票,一时宴请、拉票贿选之风盛行。
  冬泾县至宣城公路经一年多施工,全线土路基告成。
  26年
  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消息传来,全县人民同仇敌忾。未久,客居芜湖、南京、上海等地本县籍人,纷纷举家返乡。入秋,各地难民扶老携幼来泾避难。
  冬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宣报》社由宣城迁至泾县县城。
  12月成立泾县救亡委员会。未久改名“泾县民众动员委员会”,并设立“难民收容所”2处。
  27年
  1月、2月日军飞机先后两次向县城与北郊投弹,自此县城居民纷纷离城去乡村防空。
  春芜湖广益中学迁校至茂林镇成立分校。继之,原在宣城县的六县联立中学在茂林成立分校(联中本部迁旌德)。
  4月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到达茂林,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5月陈毅将军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于15日到达茂林。翌日举行群众大会,陈毅发表演讲,号召团结抗日,救亡图存。并亲撰红军烈士寻淮洲墓志铭,勒石立碑亲往墓地凭吊。驻一日,开赴抗日前线。
  7月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军部设罗里村“种墨园”。中共中央东南局同时迁来,设丁家山。
  28年
  2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南方局书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到达云岭,视察新四军。3月15日离云岭返渝。美国记者史沫特莱随行到达,以随军记者身份驻留半年余。
  春县政府迁城郊戴家冲办公,人员早出晚归,以防日机空袭。
  6月省地方银行泾县办事处,向屯溪行解送银元8400元,饰金73.71两、饰银86.2两、法币6200元。该行电请新四军派人护送,安全到达。后该处专程慰问,盛赞军纪严明。
  7月1日日机轰炸云岭中村一带,炸毁民房数千间及中村祠堂,炸死村民9人,新四军卫生队护士冯玲中弹身亡。
  7月13日日机先后两次轰炸县城,民众伤亡达30余人。
  7月新四军第一次中共党代会在中村举行。
  同月为防空需要,县政府开始对县城东、南、北三面城墙动工拆除。
  8月新四军颁布“减租、减息”条例。
  9月日机又两次轰炸县城,死民众2人,毁民房数间。
  同月县城中山公园内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
  12月1日上海民众慰问团到达云岭,慰问新四军将士。
  同月泾宣公路泾县段奉令破坏。
  成立“泾县各界查禁日货委员会”。
  是年全县城乡各行业纷纷成立抗敌协会组织。
  是年开始改联保公所为乡公所。至次年底完成。
  是年全县衡器开始按规定推行市制。
  29年
  4月县政府在南门外设立戒烟(鸦片)所。
  同月铜陵县政府迁章家渡办公。
  5月县政府成立“泾县战时一亩地(开垦)运动推行委员会”。
  10月6日(农历九月初六)日伪军约万人,由繁昌、南陵向云岭方向发动进攻,在汀潭烧毁30余户民房百余间,新四军军长叶挺亲自率部狙击。日伪军受重创。初八日折经小岭向县城进攻,沿途杀害小岭村民2人,烧毁枫坑街大部民居。
  9日日军入城,烧毁东街、南街及城外商店民居数百间、奸淫妇女、抢劫财物,新四军跟踪追击,当日克城。日军溃遁琴溪,在琴溪罗家冲一带,遭国民党军队堵击,伤亡甚众。
  10日日伪军受重创,从芜湖出动日机36架,轮番轰炸县城、双坑、琴溪、赤滩、马头一带,掩护残部往宣城方向逃窜。
  同日赤滩民众马金财夫妇在家中活捉日军一名送交国民党军五十二师。
  日军陷城前,六区行政公署迁榔桥;县政府迁黄村;日军溃退后相继返城。
  12月茂林3000余民众集会反对内战,通电呼吁团结抗日。
  同月日机轰炸水东翟村,炸死炸伤村民4人。
  同月国民党第三战区调集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兵力,在泾、旌、太3县布设重围,策划围剿新四军。
  30年
  1月4日云岭新四军军部机关、部队开始北撤,分三路向大康、凤村、茂林、铜山等地行进。
  1月6日新四军前哨部队在茂林地区丕岭遭国民党军队堵击,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开始发生。
  6月皖南游击队二支队在樵山地区建立,洪林、尹德光负责。不久,配合胡明领导的皖南游击队、出击旌德、庙首、潭家桥(太平)乡公所获胜。
  7月10、11两日日机又两次轰炸县城,毁民房5间,死1人。
  31年
  4月中共泾旌太中心县委在樵山地区组织地方民兵,组建武工队,建立樵山根据地。
  5月全县开始流通“关金券”货币,市场物价继续上涨。
  8月泾县初级中学正式成立。校址先设大康(今黄村乡九峰村),后迁黄村。为本县自办公立中学之始。
  冬县府以摊派形式,向商界、公堂、殷实富户推销国家发行的“同盟胜利公债”30万元。
  32年
  春成立经县地方银行。
  2月县政府与县党部成立“应变委员会”。
  33年
  3月成立泾县妇女会。
  5月游击队洪林部袭击厚岸乡公所自卫队。
  同月泾县县政府在黄村设办事处。
  夏驻南陵国民党军一四四师张昌德部叛国投敌,南陵被日军占领,张逆配合日军入侵泾县北乡童疃一带农村劫掠3天后回南陵。
  12月国民党军一九二师、省保安五团、二挺等部队进攻樵山根据地,游击队展开保卫战,国民党军受创退却。
  34年
  1月成立“泾县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集委员会”,响应蒋介石“十万青年十万军”号召,征集知青入伍。
  3月成立泾县临时参议会。翌年4月,泾县参议会正式成立。
  6月泾宁宣游击队袭击丁溪乡公所,烧毁乡自卫队碉堡。
  8月中旬日军投降消息传来,万众欢腾。县成立各界庆祝胜利大会筹备会,9月,县城举行庆祝大会。
  嗣后六区公署及驻泾单位开始迁离。
  10月游击队吕辉部于周坑伏击县国民党特务武装,敌头目徐世梁左臂被击断。
  是年本县7乡镇参议员及绅士,联名控告县长黄鼐贪污犯罪,翌年8月黄鼐被捕,后潜逃。
  35年
  1月皖南游击队杨明部与胡明部会师樵山。
  6月成立泾县文献委员会。
  6月成立文庙修建委员会,8月动工,11月竣工。
  7月20日县城公教人员不堪物价飞涨,结队到县政府请愿。
  9月洪林部袭击水东乡公所。
  12月开始修复泾宣公路被破坏地段路基,次年正月竣工。
  36年
  1月中旬国民党军十三旅一部去黄田屏山、涌溪等村进剿游击队扑空,遂纵火烧毁民房,强抓村民30余人,集中关押于“难民所”。
  2月初洪部游击队袭击茂林镇公所;3月,袭击章渡乡公所,歼灭国民党自卫队官兵60余人,缴枪11支。
  4月游击队组织群众,对县西南、县东等12个乡展开破仓分粮斗争。5月袭击马渡桥乡公所和粮库,群众分粮2000余担。
  9月17日游击队洪部进攻驻茂林镇县自卫队,围击三天两夜,烧毁敌碉堡2处,歼顽军70余人,缴枪50余支,残部败退。游击队进驻茂林近月,建立茂林镇人民政府,群众称“小解放”。
  是年国民党县党部在丁溪设联防区署,搜集游击队情报,部署“戡乱”活动。
  37年
  1月县政府规定各乡镇颁发“国民身份证”(游击区未发),县诚及主要集镇设关卡检查。
  5月国民党加剧反共,调遣军队3次入涌溪山区“清剿”洗劫,全村民居几被烧尽。
  6月全县游击区根据地全面开展抗租、抗债斗争。
  8月全县开始流通新发行的“金元券”,县政府颁令自19日起实行“经济管制”和限价。但数日后,物价又不断飞涨。
  38年
  1月国共和谈决裂消息传来,西南乡、东乡游击队活动更加频繁。国民党县党部、县府气氛紧张。
  4月21日解放大军渡江消息传来,驻县城国民党军一九二师及杂牌部队于当晚撤逃。23日,县城去榔桥河沿途挤满军队和公教人员。
  4月23日解放军沿江支队李友白部连夜由孤峰到达上坊、下坊,追击县、乡自卫队,未经激战,自卫队皆闻风而逃。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4月24日泾县解放。
  国民党县政府军政人员已于前一日悄悄撤离,城内一片宁静。中国人民解放军皖南沿江支队副司令员李友白,率领部分部队于上午12时许由南门、北门进入县城,居民燃放鞭炮,迎接入城部队。
  沿江支队派该部金德培代理县长。从此,国民党在泾县的统治宣告结束。
  4月25日原国民党县政府泾县县长俞步骐率县政府军政人员及地方武装千余人(县乡自卫队官兵),携带枪诫弹药转辗至榔桥河,于24日宣告举旗起义,印发《告全县民众书》。当日星夜派员迎接沿江支队李友白副司令员到达榔桥,25日上午在榔桥镇举行起义接收仪式。
  同日泾旌太游击队司令员洪林解放太平县后,率部进驻泾县县城,26日发布安民告示,县长改由洪林兼任,宣布泾县人民政府成立。沿江支队奉命南下。
  连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军部队分几路人马,经县城城郊向东北方向进发。城西门至江心洲,北水关至桃园、城北至下坊和城南上坊渡口都搭起临时浮桥专供行军。解放军露宿户外,秋毫无犯。
  5月2日成立中共泾县工作委员会。王荫田任县委书记(时称政委)。县委会分设组织、宣传、民运三部,机关设文昌巷沈家祠堂(原国民党县党部旧址),开始办公。
  5月上旬县人民政府机关在夫子庙内正式办公,先后设置公安、税务两局及民法、财粮、教育、实业等科。
  进驻县城的泾旌太游击队奉令改为泾县县大队。队部设赵家宗祠内。
  5月成立泾县农民协会筹委会。
  5月开始划建全县区、乡、村各级政权。月底设置完成。全县划5区、19乡、3镇、226村,各级建立人民政府机构。废除旧保、甲制度。
  6月泾县人民武装部成立。
  7月成立泾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1953年正式成立泾县总工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