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宣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转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总结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宣教督函〔2021〕19号),现将我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情况总结如下:
一、现状及实现历程
泾县辖9镇2乡,总面积2059平方公里。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普通中小学40所(其中公办学校3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21061人(其中公办学校20527人),小学14249人、初中6812人。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1743人(其中公办学校1700人),专任教师1668人(其中公办学校1625人)。2020/2021学年度小学、初中入学率100%,“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100%。
2015年底,我县全面完成区域内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任务,办学条件、资源配置、管理和质量符合国家与省均衡发展的标准和要求,教学点符合办学条件要求,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均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省级验收,2017年通过国家验收。
近年来,我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教育事业得到全面持续发展,“基本均衡”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不断得到优化
从2017年我县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创建以来,校际间综合差异系数不断得到优化,义务教育均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2017年,我县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为0.461,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为0.441;2018年,我县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为0.431,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为0.436;2019年,我县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为0.422,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为0.428。
我县2021年度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为0.413,符合小学≤0.65的国家标准;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为0.412,符合初中≤0.55的国家标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教育投入逐年增加
我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2017年为56585万元,2018年为57787万元,2019年为57858万元,2020年为57918万元,2021年为58426万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能做到比上年逐步增长,同时,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比上年做到逐年增长。
(三)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2017年,我县义务教育未达到省10项基本办学标准标准学校共3所,其中1项(生均校舍面积)未达标学校2所,分别是泾县城关第三小学和泾县城关第五小学,2项(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运动场面积)未达标学校1所,为泾县实验小学。截至目前,全县仅泾县实验小学及泾县城关第三小学生均校舍未达标,正在进行相关项目建设,预计2022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后,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基本达标。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我县教育信息化发展状态良好,全县建成“教育专网”,宽度接入率达100%,校园网络、无线网络覆盖率达100%,校园接入带宽均达200M以上,班级多媒体设备实现全覆盖,生机比达7:1、师机比达1:1,城区学校均建有精品录播教室,并建有15间常态化录播教室覆盖乡村中小学。积极开展创新创客教育、智慧课堂教学、在线课堂、云资源数字图书教育等,基本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建设稳步提升。
(五)教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
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充分发挥教研片协作作用。重新调整初中教研片的划分,构建了以城区初中为核心的初中教研片,实现了以泾县二中、稼祥中学、千亩园学校等城区初中带动农村学校的片级教研模式,积极发挥城区初中师资和其它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带动和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此外,依托学区资源,通过安排城区中小学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和在城区学校组织“教学开放日(周)”、跟岗培训等活动,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农村学校和教师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农村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构建县域间交流平台,推动区域教研联动。进一步加强与旌德、绩溪的三县教学联盟,构建和完善跨县学校合作交流平台。通过三县统一规划、共同组织和开展相关的教学教研活动,有效地提升各类教研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强化
2017年起全面实施“无校籍管理”改革,2019年全面推行“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规范化、制度化,每年在空编内补充师资,教师培训、职务评聘和教师待遇向农村及薄弱学校倾斜,县域内基本实现师资均衡。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落实政府责任,引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高度重视,政策保障
长期以来,泾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文件,建立县领导联系教育重点工作制度,在“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县长任组长的“泾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近年来,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长专题会议多次研究教育事项,对进一步巩固“基本均衡”成果和谋划“优质均衡”发展进行部署安排。
2.分工明确,齐抓共管
完善“属地管理、政府领导、行政一把手负责、部门协作”的学校安全工作机制。建立“县级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学校负责日常监督、车辆业主具体落实”的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机制。成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组,部门联动,职责明确。在推进教育工作中已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乡镇配合、学校努力、社会支持”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3.强化督导,履行职责
县委、县政府将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纳入到对乡镇、县直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中。成立县教育督导委员会,设专职督学6人,聘请22位责任督学,划分8个督学责任区,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做到“挂牌到位、督学到岗、督导到校”,结合乡镇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学校“双考核”、中小学“五项管理”及“双减”督查等工作,充分发挥监督、指导、评估、反馈职能。
(二)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保障经费投入,优先发展教育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在年初安排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预算超收收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公共财政的重点,在编制基建投资计划、实施基建投资项目时,充分考虑教育的实际需求,确保用于教育的预算内基建投资有所增加,不断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是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我县制定了《泾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预算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包括中央专项资金和地方应承担资金在内的保障机制改革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立了《泾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管理办法》、《泾县中小学国有资产处置管理实施细则》、《泾县中小学闲置校产处置暂行办法(试行)》和《泾县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实施方案》等。规范完善的制度建设,真正使学校财务管理做到收有据、支有度、购有章、建有规、拨有法。
三是探索教育支出标准体系。由于教育经费项目繁多,首先加强预算到校编制工作,增强预算约束力;其次,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各项经费支出管理办法,根据各学校的情况,边远学校分类别核定支出项目、支出标准,如学校招待费、购置费等,通过实施项目标准控制,节约资金,用于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强化支出控制,坚持用一种模式、一套审核标准、一个支出口径对全县各农村中小学校的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并对资金支出和使用效果进行检查验收,以控制和减少不合理的开支,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四是科学安排教育经费。我县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着力把握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优先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和基本教育教学的需要,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加大对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经费支持力度。
2.实施项目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2014-2016年,我县共计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投入4.2亿元,用于新建千亩园学校和城关四小,在农村学校改扩建校舍、添置教学仪器设备、新建教师周转宿舍和运动场等。2017年,规划投入9500余万元,用于城区学校扩容改造和农村学校新建校舍、教师周转宿舍和运动场等。
2014-2016年,县、乡两级政府累计无偿划拨土地400多亩,解决学校用地问题。2017年,又为桃花潭学校、厚岸学校、汀溪学校、中村中学征地36亩,用于扩建运动场。
近年来,县政府在教育项目规划、用地供给、项目建设经费等方面继续给予优先保障。
一是我县对城区学校结合周边小区改造,对未达标学校进行了扩建。同时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时代精英学校)。
二是结合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我县优先保障薄弱学校项目建设。近年来,我县加大对薄弱学校建设力度,其中泾县城关第五小学新增用地23929平方米,共新建校舍5000平方米,运动场8000平方米;泾县城关第四小学新建校舍2225平方米等已建成投入使用。泾县实验小学改扩建一期项目新增用地3490平方米,新建校舍约7000平方米,目前主体已完成90%,2022年投入使用;泾县城关第三小学计划新增用地3400平方米,新建校舍约6000平方米,正在规划方案评审;泾县千亩园学校新建食堂1800平方米已完成施工图设计、规划调整,此工作具备实施条件,预计2022年投入使用。
3.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2014-2016年,为学校新增图书近30万册、班级多媒体设备650余套、计算机3000余台,生机比达8:1、师机比达1:1。建成泾县教育专网,各校宽带网络接入率100%,学校带宽均达20M以上并建成安全型校园网络,班级多媒体设备实现全覆盖,建成录播教室6间、校园电视台2个、智慧课堂2间。2017年,我县又投入600余万元,实施15所中小学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项目,新增图书2.5万册、常态化录播教室15间、智慧课堂4间、创客教室1间、云资源数字图书馆20个、班班通设备32套、计算机云教室2间、全彩电子大屏4个;开通泾县智慧教育云平台,创建一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团队,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进一步延伸。
近年来,我县教育信息化发展一如既往地得到县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全面改薄项目县级配套资金全部落实到位,有力保障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在县政府财政支出中增加“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200万元,建立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保障教育信息化的长效发展。
为进一提升我县教育现代化水平,我县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建设队伍强管理。县教体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的通知》(泾教体〔2017〕42号),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均应建立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负责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大规模学校分设教育装备管理中心和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较大规模学校成立教育装备管理中心,兼管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其他学校在教导处管理下成立教育装备管理办公室,学校为上述机构配齐专兼职负责人员和工作人员,明确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职责。
二是绩效考核促应用。为发挥教育装备设备的使用效益,县教体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实验教学工作的通知》、《泾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实验教学工作表彰办法》、《泾县在线课堂项目运行、维护和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开展学校教育信息化和实验教学工作年度考核,召开表彰会,表彰泾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激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应用。
三是教研活动提水平。每年举办“泾县中小学教师班班通教学应用新星评选活动”、“泾县智慧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等,为教师提供交流、分享和展示的平台,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应用水平。
(三)加强师资建设,支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深化改革,推进资源均衡配置
2017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全面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规范化、制度化,有力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2019年全面实施“县管校聘”改革,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按省核定编制标准足额配备,教师学科、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体育教师按规定配齐,音、美、英、信息技术教师基本满足需求。
2.引进教师,健全人才补充机制
2017年,我县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分两批招聘教师147名,占全县事业单位招聘计划的63.36%,其中仅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补充教师125人(含音体美、外语、信息技术教师52人,占比41.6%)。大批年轻教师的补充,使全县教师平均年龄下降2.4岁,45岁以上教师占比亦下降2.7%。2018-2021年补充教师302人,补充到农村217人,占比71.85%,其中补充小学科教师32人。
3.优化师资,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近三年培训教师17664人次,国培、省培参训率均为100%,成立6个名师工作室。同时积极联系安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东北师大等高校举办中小学校长或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近三年共培训中小学校长230人次,其中农村校长193人次。2017年暑期,我县还分别组织60名校长赴云南师大、62名骨干教师赴东北师大参加研训。因师训成绩突出,我县受到教育部项目办通报表彰,并在全国视频会议上做典型发言;县教师进修学校还被中国教师研修网评定为全国师训“优秀培训组织单位”。
4.改善条件,保障农村教师待遇
我县自2015年开始实施乡镇工作补贴,每年财政投入近400万元。自2016年开始每年投入200多万元,用于农村教师艰苦补贴提标(乡镇所在地学校教师艰苦补贴标准每人每月108元提高至256元,非乡镇所在地118元提高至280元),同时,我县还为偏远、较远农村学校教师每月分别增加50元、25元绩效工资。自2017年开始,给予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教师每月补贴300元并自支教当月起享受乡镇工作补贴;给予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人员据实报销交通费并享受乡镇工作补贴;给予走教人员、农村学校间由近及远的交流轮岗人员据实补助公共交通费用;分别给予偏远、较远农村中小学教师每人每天7元、5元中餐补助;在18所农村中小学建设教师周转房337套。以上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农村教师吃、住、行等问题。
(四)实施布局调整,驱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顺应形势,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投入4.5亿元,建成7万多平方米的教体新区;建有风雨操场、室内游泳馆等设施的千亩园学校和城关四小(特教学校)分别于2015年秋季、2016年秋季投入使用。随着宣城市工业学校开发区校区的搬迁,新建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时代精英学校)并于2021年投入使用。
2.优化布局,盘活教育资源存量
泾县中学择址新建;泾县二中和城关二小实行异地整体搬迁,并投入800多万元进行改造,提升办学品位。2016年对农村学校实施布局调整,资源重组优化,新组建4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2017年,又投入1500万元,征地37.197亩,对城关五小实行扩容改造。并于2018年停止包合学校和汀溪学校七年级招生,于2020年分别调整为包合小学和汀溪小学。2020年将中村小学整体并入中村中学,组建中村学校;整体撤并榔桥镇乌溪学校和丁家桥镇必清中学,停止孤峰学校七年级招生。2021年整体撤并昌桥中学和琴溪中学,黄村镇安吴小学(村小)调整为教学点,停止苏红学校七年级招生。将原泾县城关四小(特教学校)分开办学。
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提升了办学效益,极大地满足了老百姓的上学需求。
(五)注重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扩大分解指标,促进校际均衡
近五年泾县中学招生指标分配到各初中比例均为80%。
2.规范招生行为,保障机会均等
严格按照“就近、划片、免试”入学的原则,严格执行招生政策,自2015年开始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实现“零择校”目标。严格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分重点校和重点班,均衡配备教师,均衡编班教学。出台文件,通过规范招生行为、扩大资源总量、盘活资源存量、强化学籍管理等措施,积极化解大班额问题,自2015年秋季开始,城区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均分别控制在46人和50人以下。
3.关注特殊群体,扎实开展控辍保学工作。落实“两为主”,实现“三个一样”,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开辟绿色通道,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8%以上。所有学校和乡镇都分别建有留守儿童之家和留守儿童活动室,留守儿童关爱制度健全。创办泾县特教学校,完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保障体系,为39个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县教体局印发了《泾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实施方案》、制作《送教上门工作手册》,保证“送教上门”的教学关爱质量,同时,县财政自2020年起,每年年初安排10万元预算,用于当年的“送教上门”教师补助,近几年来,我县残疾儿童入学率一直为100%。实施精准教育扶贫,落实学生资助全覆盖。绝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少年因病因贫因残而失学。
(六)强化内涵管理,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抓好国防、劳动、法制、传统文化、环境、民族团结进步、爱家乡等专题教育。开展每年一度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爱国主义读书教育、党史教育、新四军精神进校园、毒品预防教育、新时代好少年评比、主题征文评选、开学第一课、传统节日教育等各种活动。
2.扎实推进减负增效工作。严格落实双减政策、课后服务、五项管理规定,出台《泾县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泾县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课后服务学校覆盖率100%。规范教辅材料征订和使用,实行“一教一辅”。严禁双休日、节假日集体补课,加大督查力度,层层签订“禁止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责任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力量进行明查暗访。
3.蓬勃开展素质教育活动。连续组织十届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十届中小学生(幼儿)艺术节、十二届“红星杯”全国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儿书画大赛等活动。实施“两课、两操、一活动”,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均为100%。大力开展 “足球进校园”活动,城关三小等6所学校被认定为“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每年一度举办中小学生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击剑赛等一系列学校体育品牌赛事。注重培养竞技后备人才,向国家输送了后敏芳、唐君瑶等一大批优秀击剑运动员,2017年,我县承办安徽省青少年击剑锦标赛,成为我省首个成功申办省级竞技性体育规定赛事的县级城市。在2019年举行的宣城市第二届运动会上,泾县代表团青少部参加了15个大项的项目,获得97金39银57铜,名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二名,并荣获“优秀组织奖”“道德风尚奖”“贡献奖”等全部奖项。
4.深入开展书法诗词教育。为传承和弘扬“宣纸之乡”的文化特色,凸显县域特点,县委、县政府连续两年将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纳入全县十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强力推进“书法教育进课堂”工作。深入推进书法教育、诗词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活动”。黄村中学等12所学校成功争创为市书法教育特色示范学校,茂林小学、稼祥中学申创为“中华诗教先进单位”。2021年举办2021宣纸文化艺术节千人书画创作大赛活动,得到省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我县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际均衡发展综合差异系数虽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但是,差异系数还是相对偏大,校际间还需要进一步均衡发展。
2.我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虽然能做到比上年逐步增长,但是,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不是很高,只有20%左右,教育投入还有加大的空间。
3.目前,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和农村居民进城购房置业等,城区学校生源进一步增加,导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进度跟不上生源增长速度。
4.信息技术队伍有待培养。我县各校信息技术教师专职少、兼职多,专业少、非专业多且不稳定,普遍存在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维护维修技术不足,急需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技术型教师。
5.教师队伍还存在结构失衡、小学科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按省编制标准配备师资,我县已超编,由于历史因素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学校班级、学生数偏少,但师资需求不减,按省核定标准编制标准配备无法满足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之需;城区学校发展较快,师资需求大。编制内已无法补充教师,按“退二进一”方式补充,无法满足师资需求。
补充教师数量有限,首先需满足主要学科,从而导致农村和边远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科学等专职教师短缺,兼职教师较多。
6.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规定: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小学、初中各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我县还存在大校额和大班额的问题。大校额:泾县稼祥中学和城关二小均已超过2000人;大班额:我县城区小学大部分班级学生数分别超过45人,初中部分班级学生数超过50人。
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考虑及进展
1.采取措施,缩小义务教育校际间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使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际均衡发展综合差异系数进一步减小;加大教育投入,不仅保持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还要使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24%左右。
2.信息化建设方面。一是政府重视、资金保障。泾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学校建设工作,印发《关于印发泾县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2年)的通知》(泾政办〔2019〕19号),把年度规划所需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智慧学校建设项目资金落实到位;二是规范管理、制度健全。县教体局制发《泾县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管理办法(试行)》、《泾县智慧课堂教学设备管理制度》,对智慧课堂管理和应用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三是注重培训、提高水平。实施省、市、县、校和帮五级培训体系。积极组织参加省、市级培训,举办特色、专题县级培训,开展驻校培训,要求各中标供应商派人进行驻校培训,落实学校技术型教师和年轻教师开展帮扶培训,指导、帮助教师和学生熟练使用智慧课堂教学设备;四是加快步伐、整体推进。县政府积极推进“泾县智慧教育创新示范项目”建设,现已立项,纳入省重点项目库,并在市政府主导下,加快全县智慧学校建设整体推进步伐,实现全县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
3.根据农村学校生源不断减少,城区学校生源不断增加趋势,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布局调整,加强城区学校建设,在对原有学校扩建同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优先布点新建学校,提前实施,以满足城区义务教育需求。
4.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推动城乡教师轮岗交流,进一步优化师资配置。
5.城镇化进展加速。2017年秋季,我县城区小学生和初中生分别占全县小学生和初中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56.84%和67.38%;2018年秋季,分别为60.1%和69%;2019年秋季,分别为64%和72.27%,2020年秋季,分别为67.3%、74.4%。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城购房、经商、务工,这一比例还会逐年攀升。
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生均占地面积:小学不低于22平方米,初中不低于25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不含宿舍):小学不低于8.5平方米,初级中学不低于9.5平方米。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小学每生不低于7.7平方米,初中不低于10.6平方米。36个班以上初中应设400米环形田径场一个等。根据以上办学标准和目前我县城区学校实际占地面积等基本办学条件,小学可招生规模为198个班,8910人,初中学校可招生规模90个班,4500人。2020年秋季,城区6所小学183班9188人,平均班额50.2人;3所初中104个班4916人,平均班额47.3人。综上可以看出,城区中小学校已基本达到满负荷状态。目前有新建1所小学和1所中学的规划,需加快实施,以尽快增加城区学校的学位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