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人、新中国优秀的外交家王稼祥同志的家乡。
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泾县各界青年就组织示威游行,声援北京学生斗争,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一些进步青年创办进步刊物,组建新文化团体如泾北青年学社等,进行新思想、新文化的宣传。1925年6月,五卅惨案的消息传来,泾县马头、赤滩等地罢工、罢课、罢市,举行集会声援上海学生,同时全县各校师生也纷纷开展募捐等活动积极响应。1927年2月,北伐革命军毛文炳部进驻泾县,得到泾县各界民众的热烈欢迎,北伐革命军在泾县各地开展革命宣传,大批进步青年受到感召,积极投身革命。县城各行业工人也纷纷成立工会组织,宣传革命,声援北伐。
从1927年开始,陆续有中共党员来到泾县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11月,在泾县桃花潭镇宝峰村双花园建立了泾县第一个中共支部——中共双花园党支部。1934年5月,中共泾县县委在蔡村镇爱民村杨村成立。1934年底,中共皖南特委派洪维恭、储希文率4名红军游击队员,来到泾县蔡村镇爱民村一带,整顿党组织,开展游击活动,并于12月在杨村成立了中共泾旌宁宣中心县委,整合了泾县、宣城、宁国、旌德四县边界的党组织。1935年1月,奉方志敏之命留下做地方工作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干部李步新来到杨村,同时抗日先遣队19师团长王岐山也率部转移到此。根据方志敏提出的“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宣传抗日、积蓄力量”指示,中共泾旌宁宣中心县委建立起泾县第一支红色游击武装及皖南第一块红色游击根据地,在泾旌宁宣四县边界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到1935年底,中共泾旌宁宣中心县委主力部队发展到200多人枪,还有9支地方赤卫队共294人,根据地纵横100余华里,其中包括泾县的爱民、蔡村坝、汀溪、桃岭、漕溪、涌溪等与宣城、宁国、旌德各县交界地区。当时革命已基本处于半公开,桃岭还成立了中共皖南特区苏维埃政府,这是泾县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泾县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震惊了当时的安徽省政府,1936年2月,国民党当局派了3000多人的部队对整个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泾县的革命活动暂时被压制,但星星之火却留存在群众心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8月,新四军军部进驻泾县云岭,主管东南各省党组织工作的中共中央东南局也随军部迁入云岭丁家山村。泾县成为整个大江南北的革命中心,云岭也成为许多立志抗日的热血青年向往之地。当时有“北延安、南云岭”之说。在军部驻云岭长达两年半的时间内,新四军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泾县青年纷纷踊跃报名参加新四军。同时,在中共东南局的领导下,泾县地方党组织迅速恢复与发展,成立了中共泾县县委及15个中心党支部,并建立了广泛的群众抗日团体,如农抗会、妇抗会等。在1940年皖南两次反“扫荡”战斗中,数千名农抗会会员扛着梭标、土枪参加战斗。妇抗会会员为战士送水、送饭、护理伤员。群众自发组织担架队,运送伤员和武器弹药,配合新四军英勇杀敌,保家卫国。
1941年1月7日,震惊中外的 “皖南事变”在泾县茂林发生,3000千多名新四军将士殉难,其中有118名泾县籍战士。“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以泾县西部新四军驻区为重点,进行了大规模搜捕,泾县党的基层组织大多遭破坏。尚未暴露的茂林铜山秘密党支部和少数党员,配合县委领导人洪林积极收容失散的新四军指战员,并设法将100多人安全护送到江北新四军七师。1941年7月,在皖南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下时,中共泾县县委在泾县茂林濂坑成立了第一支皖南新四军游击队,并取得了首战——攻打旌德庙首乡公所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皖南人民。随后,相继开辟了以濂坑、樵山为中心的泾旌太游击区和以涌溪、板桥为中心的泾旌宁宣游击区。在敌人的残酷清剿中,顽强坚守,站稳脚跟,并取得了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泾县的革命武装迅速发展。泾县境内有泾旌太(活动于泾县的茂林、铜山、黄村、安吴等地)、泾旌宁宣(活动于泾县的蔡村坝、桃岭、漕溪、涌溪等地)、泾青南(活动于泾县的田坊、孤峰、童疃、北贡、中村、云岭、厚岸、包合等地)三大游击队。他们相互配合,与国民党开展英勇顽强的武装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同时,带领群众开展破仓放粮、抗租抗债斗争,并在一些游击区建立起人民政权,牢牢守住了皖南这一重要的战略支点,对皖南的迅速解放、渡江战役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9年4月6日,渡江战役前夕,人民解放军渡江先遣队300多人,率先突破长江天险,执行侦察、策应任务。在地方党组织协助下,该部于12日进驻泾县云岭镇北贡村陈塘冲,受到当地群众热情接待。泾县地方党组织领导群众给解放军送米、送柴、赶制军鞋。渡江先遣队在游击队和当地群众积极帮助和配合下,出色完成了敌后侦察任务,获取了大量重要的军事情报,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大军渡江作战。4月24日,泾县城解放。4月26日,国民政府泾县县长俞步骐率部在榔桥镇宣布起义,同日泾县人民政府成立,泾旌太游击队司令洪林任县长。
革命战争年代,泾县人民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对红军游击区实行“烧杀抢掠”的残酷清剿政策, 仅1935年国民党对泾旌宁宣根据地进行的一次清剿中,就杀害群众近400人,烧毁房屋1000余间,百姓的粮食、耕牛、财物被洗劫一空。“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对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围追堵截,进行大规模的搜山,在泾县各处设立哨卡,企图将新四军“一网打尽”。同时残害新四军家属和进步群众,强迫群众集中受训、自首。一些特务人员还经常化装成新四军突围人员去敲老百姓家的门,一旦有百姓开门接待,即以通匪之罪逮捕。但就在这一片白色恐怖之下,泾县百姓依然冒着生命的危险,积极帮助和掩护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又在游击队活动区实行移民并村,将山里群众的房屋烧光、粮食抢光、山路挖断,将群众赶到山外集中居住,切断游击队和当地群众的联系,企图将游击队困死、饿死。并采取“五家连坐”的清共政策,组织严密的情报网,对有通共嫌疑的人员一律杀无赦。但泾县群众并没有被吓倒,仍然想方设法给游击队筹款筹粮、送情报。
泾县有许多仁人志士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并涌现出了无数百姓救护、帮助游击队、新四军的动人故事。在泾县革命烈士名录中,土地革命时期有64人,抗日战争时期有205人,解放战争时期有269人,共计538人,这还不包括那些遭受敌人残害的普通群众。解放后,1950年1月,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革命老区的规定》,泾县开始了全县革命老区自然村普查工作,截止1953年查明,全县有162个自然村为革命老区,其中苏维埃区64个,抗日战争根据地53个,游击战争根据地45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