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体版
  • 无障碍
  • 长辈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走进泾县 > 历史文化

泾县人物(节选)

发布时间:2023-07-28 16:05 来源:县档案局 浏览:
【字体大小:
分享至:

朱郑安 (1972—1995)    泾县人。1988 年 9 月毕业于泾县北贡中学。1990 年到陈 村灌区管理处溪口大坝管理所工作。1991 年调黄村大坝工作。1995 年 6 月 21 日,黄村 大坝因连降暴雨,泄洪流量达到 2550 立方米每秒。大坝 9 号闸门钢丝绳被大树卡住, 无法启动,情况万分紧急。在其他应急措施无效的情况下,朱郑安自请乘吊篮下去砍 断树枝,及时排除了险情。但自己却被洪水吞噬,壮烈牺牲,年仅 24 岁。1997 年3 月,朱郑安被安徽省政府批准为烈士。

朱荣昭 (1919—1986)    泾县人,电化学家。民国 31 年 (1942) 毕业于上海大同 大学化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 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同年 回国,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电极过程动力学的研究。 在极氧化过程方面,与他人合作首次用分解极公曲线法研究高电位下平行进行反应的 动力学,同时提出对这一类平行反应的理论处理方法,从动力学角度解决了铂电极和 二氧化铅电极上过硫酸离子和高氯酸离子的阳极形成机理等问题。在化学电源的电极 过程方面,研究锌的阳极溶解和惰化的动力学和机理,提出锌在碱溶液中阳极溶解的 反应步骤及溶解和惰化的统一观点。1957 年翻译出版苏联弗鲁姆金院士等的名著 《电 极过程动力学》,系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现代电化学理论观点的书。并通过编译 《化学 译报》 专辑和有关论文集以及邀请苏联著名学者访华讲学等进一步宣传普及,使有关 学说逐渐为中国广大学者了解接受。1957 年到 1966 年间,除在所内任研究室主任、所 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所集刊副主编外,他还先后被推或被聘为中国化学会长春分会理 事;国家科委机械组金属腐蚀分组组长;国家科委化学组物理化学分组和电工组化学 电源的分组成员;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及长春市第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吉林省第三届政协委员会委员。苏联的弗鲁姆金院士对朱荣昭的 工作备加赞赏,特意把朱的论文推荐到苏联科学院报告上刊登,还两次邀请他参加全 苏电化学会议或国际电化学会议。1963 年,中国科学院委托朱荣昭在长春召开全国电 化学报告会,这是中国电化学界第一次全国性的盛会。“文化大革命”期间,朱荣昭被 当作反动学术权威而受到冲击。1981 年、1984 年分别在上海复旦大学和福建厦门大学 召开的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电化学会议上,朱荣昭两次入选主席团成员。1983 年,朱 荣昭被推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吴  波 (1906—2005)    泾县茂林人。民国 28 年 (1939) 6 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革命工作;民国 30 年 (1941) 9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甘宁边区财政厅秘书 主任,晋察冀边区粮食局副局长、代理局长。解放战争期间,兼任晋察冀野战军后勤 司令部供给部副部长,晋察冀边区财经办事处处长,华北解放区财政厅副厅长,华北 人民政府财政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财政部办公厅主任、部党 组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组副书记, 财政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任国务院财贸党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后历任财政 部部长、党组书记,财政部顾问、党组成员。中共第八、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 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吴  康 (1914—1991)    字季铭,泾县人,中国陶瓷肖像画一代宗师。幼年家道 拮据,13 岁经人介绍,从师于邓必诏学画瓷上人物肖像。16 岁首次试制成功彩色瓷板 画像。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近师王琦等陶瓷名家,远师古今中外丹青名家画风之 长,所绘肖像传神逼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9 年被中共景德镇市委、景德镇市 政府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他创造性地采用西洋油画与摄影艺术相结合,用明暗 适宜的笔调来塑造肖像,使之色彩分明,惟妙惟肖。新中国成立以后,吴康一直承担为国家 绘制毛泽东巨型画像的任务,同时,还为其他国家领导人及世界名人绘制肖像画。历 任全国民盟委员,江西省政协委员。

吴之翰 (1902—1978)    祖籍泾县。民国 11 年 (1922) 至 16 年 (1927) 年就读于 上海同济大学土木系,民国 19 年 (1930) 至 24 年 (1935) 留学德国,就读于斯图加特 大学,获土木工程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上海大同大学土木系,教授结构力学、 科技德语,任土木系主任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2 年。同时,任教于上海同济大 学,任教务长。1956 至 1966 年任上海同济大学副校长。40 年代主编 《德华大字典》,70年代参与编著 《新德汉词典》。

吴友廉 (1918—2005)    女,原名吴幼莲,泾县茂林人。抗日战争期间,投身芜 湖青年学生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 27 年 (1938) 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抗日救国 协会,任组织委员兼大队长。同年 7 月在茂林加入中国共产党,10 月参加新四军。民 国 29 年 (1940),随新四军军部非战斗人员撤离皖南到苏北,历任中共泰县拼茶区委委 员兼妇女科长、新四军 1 师 1 旅政治部民运科组长、1 旅伤兵休养所指导员、教导队 5 队 (女生队) 指导员、泰兴县 5 区“农抗会”组织委员、泰县县委妇女部副部长、新四 军第 1 纵队留守处组织干事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领导的华东野战军第 1 纵队留守 处仓库协理处组织干事、华东野战军总留守处政治处组织干事、第三野战军妇女干部 学校医训队副教导员和文化大队副教导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 27 军政治部秘书,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27 军后方留守处政委办公室秘书等。1953 年初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上海提篮桥区委组织部干部科长、中共无锡市委纺织党委副书记、中共无锡丽新纺织印染厂党委代理书记、中共镇江市委工业部长,中共 镇江市委常委兼监察委员会书记、江苏省石油化工厅政治处 (后改人事处) 副处长, 主持中共厅机关党委工作。

吴同宾 (1925—2005)    泾县茂林人,戏剧评论家,书法家吴玉如之子。清华大学中文系肄业,曾任上海文华电影公司编剧、北京燕京大学中文系教师、天津艺术研 究所研究员和副所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等。在天津 南开大学、师范大学、国际女子学院等任兼课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为中央 电视台,天津电台、电视台及福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播讲京剧知识。主要著作有《京剧知识词典》、《京剧知识手册》、《京剧艺术讲话》、《京剧清唱三百段》、《京剧生行 艺术家浅论》、《中国文化名胜揽萃》 等。

吴作人 (1908—1997)    泾县茂林人,油画家、中国画画家、美术教育家。20 年 代初入苏州工艺美专学习,后考入上海大学艺术系。民国 17 年 (1928) 随徐悲鸿进南 京中央大学;民国 18 年 (1929) 进入巴黎自由画院和鲁费尔美术学院,旋考取西蒙教 授工作室。不久到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考入巴思天教授工作室,获金质奖章和桂冠生 称号。民国 24 年 (1935) 秋,应徐悲鸿之邀回国担任中央大学讲师、教授。“七七”事 变后参加“战地写生团”到前线创作 《受难者》、《空袭下的母亲》 等一批速写油画作 品并被选到苏联展览。后随校迁重庆,民国 31 年 (1943) 独自赴甘肃、青海临摩敦煌 壁画的创作,选择犀牛、骆驼入画,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1946 年创作著名油画 《负 水女》,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 年作为文化代表 团的成员访问印度和缅甸,完成油画代表作 《齐白石像》。1980 年沿着红军长征路线写 生,完成 《金沙云崖》 等十余幅作品。1985 年被法国总统和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国艺 术与文学最高勋章”,为中国画家获得此荣誉的第一人。历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六届人大常委 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吴寿祺 (1909—1998)    泾县茂林人。民国 23 年 (1934) 毕业于无锡国学专门学 院,抗战期间在广益中学茂林分校执教,兼总务主任。“皖南事变”后,与吴葆萼、陆 绍泉等设法帮新四军民运部夏征农等安全转移北上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 在安徽师范学院(后改安徽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任教,后调至安徽大学任政治系、 历史系主任、教授、中国现代史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安徽省历史学学会副会长、省 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省新四军研究会顾问、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等职。主 要论著有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史略》、《谈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浅认识》、《论史迪 威与蒋介石的矛盾》、《重读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等。

吴组缃 (1908—1994)    字仲华,曾用名祖襄,笔名芜帝、野松、寄谷。泾县茂 林人,作家、学者和教育家。清华大学文学系本科毕业后进入该校研究院深造。民国 12 年 (1934) 8 月由朱自清推荐到南京中央研究院任丁文江的秘书。次年 1 月应聘到泰 山担任冯玉祥的国文教师长达 13 年之久,期间先后兼任过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系讲 师、副教授,四川省教育学院国文系教授。民国 35 年 (1946) 6 月,随冯玉祥考察团 赴美国访问。次年 9 月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53 年 9 月调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 事,后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会议被推选为作协书记处书记之一。并历任全国作 协顾问、全国散文学会会长、《红楼梦》 研究会会长、顾问,中国民俗文学会会长。主 要著作有小说、散文集 《西柳集》、《饭余集》、《山洪》(原名 《鸭嘴涝》)、《拾花 集》、《霜草集》,古典小说论评卷 《苑外集》,文学史专著 《宋元文学史著》、《明清文 学史稿》 等。

吴健人 (1924—1995)    原名吴旭澄,泾县茂林人。民国 27 年 (1938) 10 月在茂 林广益中学参加学运工作。民国 29 年 (1940) 10 月在云岭参加新四军;民国 30 年 (1941) 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青年队队长、新 四军一师二旅六团政治指导员、新四军六师十六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长、中共茅山地委 城工部宣教科科长,苏浙军区一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 一师一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长、华东野战军四纵队十一师政治部宣教科科长、第三野战 军二十三军六十八师宣教科科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军政大学政 治部青年科科长、军事学院政治部秘书处处长。1951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出 访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1953 年当选为共青团第二届中央候补委员。196 年 被授于上校军衔。1970 年后任福建省军区某部政治部副主任、南昌警备区副政委、江 西省革命委员会宣传组负责人。1980 年任江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83 年 5 月副军 职待遇离休。1989年任江西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

吴菊芳 (1911—1999)    女,祖籍泾县茂林,出生于湖北宜昌,毕业于中山大学 农学院。早年与国民党将领李汉魂结婚。抗战期间创办广东儿童教养院,担任院长, 并在香港组织“妇女慰劳会”募捐支援前线。民国 37 年 (1948) 任国大代表。抗战后 旅居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2 年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邀请, 夫妇回国观光,受到叶剑英、邓小平、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1985 年茂林小 学举办 80 年校庆时,吴菊芳特从美国向学校捐资并以李汉魂、吴菊芳之名书“秀拱魁 峰拥百城,流长濂水育精英。我怀故国千秋业,公祖当年著令名”之诗句奉贺。

吴祺芳 (1919—1991)    字其方,乳名小毛,泾县茂林人,台湾地区著名经济学 家。重庆大学工商管理系、世界银行经济开发研究所毕业。早年即投身国民党官办企 业界,抗战期间供职于资源委员会国外贸易所及军事委员会经济研究室。后从事新闻 工作,曾在汉、沪、港等地任报刊记者、采访主任、社长及发行人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 年举家由港去台,先后供职于台湾“国防部”、“行政院”及“国家 安全会议”。负责经济研究、财经动员与经济作战等业务。1968 年赴美国,在世界银行 经济开发研究所深造。回台湾后任“经济部”研究室主任,研考处处长。嗣升任商业 司司长兼经济顾问。后担任“中央标准局”局长。曾多次出席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 委员会会议、国际货币基金会咨询会议、亚洲经济专家会议、美中经济会议,遍访欧 美。1980 年 3 月,调任台湾“行政院”副秘书长,先后八年参佐孙运璿、俞国华、李 焕等三任“行政院”院长。吴祺芳文思敏捷,才气纵横,报界有“文胆”之美誉。1989 年退休,被聘“行政院”顾问。1989 年 8 月担任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主要著作有 《世界经济思潮》、《我国经济发展》、《中华民国的政治发展》、《中共之财政金融》、《自由与奴役》 等。

张笑平 (1941—2004)    泾县丁家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中医学院 教授、主任中医师。安徽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浙江中医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1960 年考入安徽中医学院,1965 年毕业生留校任教。1991 年晋升教授,1994 年晋升主任医 师,2003 年被浙江中医学院聘为博士生导师。曾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研究分 会委员、中医药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美国中医药 学研究院学术顾问等职。长期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达 40 年,是国内最早倡导中西医病症结合诊治、学验两富的学者之一。主张在全面继承中 医药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擅长诊治代谢、内分泌、结缔组织、消化、心脑血管系 统疾病及肾功能不全等常见病与疑难病,自创验方 20 余首。多次应邀到美国、加拿 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讲学及开展医疗活动。在国内外医学杂志 发表学术论文 176 篇,先后由安徽科技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 版 《针灸作用机理研究》、《中医学导论》、《中医急症救治》、《现代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病案学》、《金匮要略临床新解》、《中西医结合诊治思路与方法》、《西医检测中医 治疗》 等 8 部专著。1989 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2 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1997年被授予安徽省首批“名中医”称号。

李  晔 (1923—1997)    原名胡迺廉,字衍孙,泾县人。先后就读于北平四存中 学、北京大学国文系语言专业。中学期间,曾师从范秋帆 (毓桂) 学习中国古典文 学,师从吴检斋 (承仕) 学习三礼。曾为刘向的 《说苑》、颜之推的 《颜氏家训》 作校 勘。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深受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沈兼士、唐兰和罗常培的器重,并 得到辅仁大学余嘉锡、清华大学陈寅恪等大师指点。专攻文献学、经学、语言文字学 等。民国 37 年 (1948),李晔北京大学毕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任文化 干事 (副团级)。后随军南下到武汉,参加接管大学、文物收购和田野考古等工作。中 南教育部成立,调入中南教育部,任中南教育部民族教育司代理司长。中南教育部撤 销后,回北京中央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 年代初,调贵州省教育厅工 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到“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干校结束,调至贵州大学中文 系,先后任讲师、教授。李晔在古典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和历史地理与 中西交通等方面都有造诣。50 年代,其在 《光明日报》 发表的研究 《诗经·噫嘻》 篇的 论文被作为代表性论文收入当时最具影响的 《诗经》 研究论文集。

汪林祥 (1912—1998)   泾县云岭人,木雕艺人。14 岁即随父亲汪正根学习木雕 技艺,3 年后又随著名老艺人汪青山学艺 4 年,承袭徽派雕刻技艺。渐呈家学和师从两 源合流,取其精粹,传统而不囿于旧制,创新又不失于距范,刀法雄浑古拙,灵活 细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木雕技艺归之“四旧”之列,汪 林祥的木雕技艺被迫中断。改革开放后,汪林祥不顾年老体弱,重新拾起搁置多年的 雕刻工具,创作出一批代表徽派风格的作品和建筑构件。其中,尤以龙凤笔架享誉木 雕业界。90 年代初,汪林祥受邀省城,主持制作出大批以瑞兽和神仙人物为题材的木雕作品,部分作品被有关收藏机构收藏。汪林祥还参与了桐城文庙、凤阳龙兴及泾县踏歌岸阁、怀仙阁、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祠堂和关帝庙等多处古建筑修复工 作。其子汪晓彬继承父业,参与了修建合肥李鸿章故居、安庆状元楼、芜湖广济寺、 泾县张氏宗祠等古建筑。

洪  林 (1915—1995)    原名凤石山,泾县凤村人。民国 26 年 (1937) 11 月加入 中国共产党。民国 27 年 (1938) 5 月,被中共皖南特委派往湾滩、茂林一带开展工 作;10 月,调新四军政治部民运部受训;后分到三支队五团民运股工作。中共南芜宣 县委成立后,任县委组织部部长。1940 年三四月间,奉皖南特委命令,化名洪林,到 泾 (县) 旌 (德) 太 (平) 边的山区工作,建立中共秘密党组织。民国 29 年 (1940) 5 月,中共泾 (县) 旌 (德) 太 (平) 县委成立,洪林任组织部部长兼自卫总队长;年 底,任县委书记。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发生,洪林组织人力寻找、收容、安置 100 多名新四军失散人员,并配合上级组织将他们护送到江北。民国 30 年 (1941) 4 月, 洪林组建中共泾旌太县委游击队,发动群众,建立以樵山为中心的泾旌太根据地。随 后在 8 年游击战争中,率领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先后袭击国民党区、乡政府,取得樵山 保卫战、水岭战斗、长龙岗伏击战等大小 50 多次战斗胜利,到 1949 年年初,游击队发 展到 7 个连近 1000 人。1949 年 4 月泾县解放后,洪林任共产党政权泾县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任解放军宣城军分区任副司令员。抗美援朝时率部赴朝参战。 1955 年回国任 12 军副军长。1960 年起,先后任汽车拖拉机运输和天津运输等军事院校 副院长、院长。1972年起,任西北工程运输指挥部主任、政委。1987年离职休养。

洪沛霖 (1917—1989)    祖籍无为县,出生于泾县茂林。民国 24 年 (1935) 任泾 县中共地方组织及红军游击队地下交通员。民国 27 年 (1938) 参加新四军,民国 28 年 (1939) 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新四军军部执法队队长。“皖南事变”前夕,奉命北 上,转战皖北、苏北等地。民国 30 年 (1941) 起,先后任新四军第二师六旅政治部军 法科副主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淮南路东行署保安处侦察科科长,淮海路东盱嘉办 事处公安局局长,淮南路东行署公安处审讯科科长,中共临泉县委社会部部长、公安 局局长,淮南路东公安处副处长。解放战争时期曾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 海的战斗。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保卫部部长,三野 25 军后勤部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江苏省公安厅副厅长、厅长,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省政法委副书记、江苏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 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警总队第一政委。1980 年曾抽调至北京参加审理林彪、江青集团案件,分工主审江青。

胡道静 (1913—2003)    泾县溪头人,中国著名科学技术史和古典文献专家。民 国 21 年 (1932) 毕业于上海持志大学国学系,历任上海通志馆、上海中美晚报、正言 报、大晚报、东南日报、中央日报等编辑、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 海市文献委员会编辑、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科长、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1978 年后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上海古籍整理规划小组 顾问、《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 顾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 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 科技史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市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及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1981 年 3 月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 (设巴黎) 通讯院士。主要著作有 《梦溪笔谈校证》、《梦溪笔谈补正》、《中国古代的类书》、《农书和农史论集》、《沈括研究 论集》、《徐光启研究农学历程探索》、《苏沈内翰良方楚蜀判》、《熙宁字说钩沉》、《沈 存中佚著钩沉》、《校雠学》、《公孙龙子考》 等。并受农业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及农业出 版社的委托,主持整理 《浦泖农咨》、《分门琐碎录·农艺卷》、《树艺篇》 等古农书。

唐  耀 (1905—1998)    曾用名唐曙东,木材学家,泾县黄田人。民国 16 年 (1927) 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理科植物系;民国 19 年 (1930) 开始从事中国木材解剖学 研究;民国 21 年 (1932) 至 24 年 (1935) 完成 《中国木材研究》 论文 (英文) 7 篇, 编著出版中国第一部木材学专著 《中国木材学》。民国 24 年 (1935) 年秋获美国洛氏基 金会的奖学金并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民国 27 年 (1938) 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博士 学位,其博士论文 《金缕梅科木材系统解剖的研究》 被收入耶鲁大学博士论文集。在 美国留学期间及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先后参观美国、加拿大一些林产研究所,尔后又到 欧洲英、法、德、瑞、意等国林产研究机构及木材、森林研究单位考察学习。民国 28 年 (1939) 9 月回国在四川北碚草创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木材研究机构“中工所木材试验 室”,开展木材材性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把中工所木材试验室扩建为 “西南木材试验馆”。1952 年,西南木材试验馆迁到北京,合并筹建为林业部中央林业 科学研究所,唐耀任副所长、森工系主任及研究员。1959 年,唐耀调到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先后出版 《云南热带材及亚热带材》、《中国裸子植物及木材解剖》、《木材解剖学》 等近百万字的著作。1984 年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1956 年,唐耀加入九三学社,先后担任九三学社昆明分社第二、三届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工作委员 会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届名誉顾问。并当选全国政协 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第三、第五届人大代表。

唐月萱 (1911—1996)    女,泾县茂林人。民国 23 年 (1934) 在青岛大学读完英 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后考入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民国 25 年 (1936) 毕业,分配 到上海医学院图书馆工作,后调入大连医学院图书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 任大连医学院和遵义医学院图书馆主任、高教四级英语副教授、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一 届理事、贵州省图书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大连医科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校 专家咨询委员,辽宁省图书馆学会及大连市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并先后创建三座图 书馆,组织编写馆藏目录、联合目录及专题文献索引、专题书目索引等十余种。曾获 国家卫生部先进工作者、辽宁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黄仲琮 (1923—1994)    笔名羊令野,泾县黄村人,台湾地区当代现代派著名诗 人。青年时代考入国民党中央学校,毕业后从事军方文艺工作,曾编辑 《浙西周报》、《兰溪导报》、《诗阵地》 周刊等。1950 年去台湾,主编 《前进报》。1956 年参与出版《南北笛》 诗刊。1959 年调台湾“国防部”任职。后任台湾军方诗歌队队长,创办 《诗 队伍》 周刊。1970 年发起组建诗学社。1976 年出任台湾画刊社社长,未久退役。出版 的诗集有:《贝叶》、《羊令野自选集》、《血的启示》,散文集 《感情的画》、《回首叫云 起飞》,杂文 《必也正杂文集》,评论 《千手千眼集》,等等。

翟  盛 (1917—1992 年)  又名翟锡荣,泾县桃花潭人。民国 27 年 (1938) 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新四军。先后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总医院 2 所所长、2 师 6 旅医务主任、4 旅卫生部副部长、三野 30 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长、华东海军后勤部卫生 处副处长、卫生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后勤部,先后任 卫生部长、海军总医院院长、后勤部顾问等职。

潘予且 (1902—1990)    原名潘序祖,笔名潘予且、水绕花堤馆主,字子端。泾 县茂林人,现代通俗小说作家。青年时代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五卅”运动时,不 满国民党当局压制师生参加社会活动,遂参加“六三同学会”,脱离圣约翰大学入新建 的光华大学。后获光华大学特届毕业生称号。毕业后进光华大学附中任教,教授西洋 史课程,同时进行小说、散文创作,发表 《如意珠》、《饭后谈话》 等。在校内开展校 园话剧活动,辅导学生演戏,编写过剧本、剧评和舞台理论书籍 《说写做》、《舞台艺术》等。后任中华书局编辑,并参与 《新中华》 杂志的工作。抗战爆发后携全家离 沪,民国 28 年 (1939) 返上海,在各报刊发表长篇、短篇通俗小说。结集的短篇小说 集有《予且短篇小说集》、《七女书》 等,长篇小说有 《女校长》、《金凤影》 等。是 40 年代上海沦陷时期重要的通俗文学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执教于南京师范学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